比爾蓋茨,名人薦書, **讀書報告-Thousand Brains, Jeff Hawkins**
**讀書報告-Thousand Brains, Jeff Hawkins**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大腦中的神經元是以一種統一的方式來表徵這個世界,就像為一張書桌繪製一張完整的藍圖。但《千腦智慧論》的作者傑夫·霍金斯卻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我們的大腦並非只有一張藍圖,而是擁有成千上萬個「小模型」,各自獨立運作,再透過一種類似「投票」的機制達成共識,這才形成了我們對一個物體的完整認知。這個理論,就像是用無數塊小瓷片拼貼成一幅巨大的馬賽克畫,每一片都有自己的圖案,集合起來卻能呈現出驚人的細節與深度。這本書,正是帶領我們探索這「千腦」宇宙的精彩導航。 霍金斯的核心思想可以簡單概括為:智慧的核心是預測。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根據過往的經驗,預測下一刻將接收到什麼樣的感官資訊。當你伸手去拿一個咖啡杯時,你的大腦已經預測了手指觸碰到杯壁的冰涼感、杯子的重量以及它表面的弧度。如果實際感受與預測相符,一切平靜;如果不符,比如杯子比你預想的要輕,誤差訊號就會立刻觸發學習,更新你腦中關於這個杯子的「模型」。他寫道:「大腦是一個預測機器。它不斷地對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出猜測,並在猜錯時進行修正。」這個過程是如此自然流暢,以至於我們幾乎從未察覺到自己活在一個由大腦精心構建的「預測泡泡」中。 為了說明大腦如何為單一物體建立模型,書中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參考系」概念。想像一下,你第一次接觸一個從未見過的陶壺。你的每一根手指在壺身上移動,都像是在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和座標系去描繪這個壺的局部特徵——壺嘴的曲線、壺把的弧度、壺身的圓潤。大腦皮層中的每一個「微型柱狀體」,就像一個獨立的智慧體,都在依據自己接收到的觸覺、視覺流,建立一個關於這個陶壺的局部模型,並將這些特徵錨定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參考系」中。作者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每一個皮質柱都在學習一個關於世界的模型,但它們是從自己的參考系來學習的。」這就如同有成千上萬名工匠,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陶壺,各自畫下了自己視角的草圖。 那麼,這些分散的「草圖」如何整合成一個統一的「陶壺」概念呢?這就是「千腦理論」最精彩的部分——投票機制。當你再次看到這個陶壺時,所有曾經參與建模的皮質柱都會根據當下的輸入,「投票」決定這個物體是什麼。壺嘴的模型認出了壺嘴的曲線,壺把的模型認出了壺把的形狀。當足夠多的模型達成共識,你就確信「這是一個陶壺」。這個過程揭示了我們認知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