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希爾觀點,

 

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

閱讀,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人類最複雜的思維運動之一。它像呼吸一樣自然,卻如鍛造刀劍般需要技巧;它像日常習慣般平凡,卻是終身學習的基石。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句話不僅點出閱讀的慰藉功能,更暗示它是一種主動建構的能力。無論是培養習慣的堅持,或是鍛鍊能力的精進,閱讀都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修行。

一、習慣:將文字融入生命的節奏

閱讀習慣的養成,猶如農人耕種——需日復一日的堅持,才能等待收成的時刻。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他每天固定寫作與閱讀,如同「時鐘的齒輪,少一天就卡住」。這種規律性,正是習慣的核心。

許多人認為閱讀需要「尋找時間」,但真正的閱讀者會「創造時間」。他們將閱讀視為早餐的咖啡、通勤時的音樂,自然地嵌入生活。例如,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在白宮日理萬機,仍保持每天閱讀一小時的習慣,他說:「書本是最便宜的奢侈品,卻能買到最昂貴的智慧。」

習慣的養成更需「微小開始」。不必強求一次讀完厚重的經典,可以從短文、新聞甚至詩歌開始。就像運動員訓練肌肉,從輕量負重到挑戰極限,閱讀習慣也需要「階梯式進步」。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在《便利店人生》中描寫主角透過每日閱讀罐頭標籤來練習文字感知,正是這種「微習慣」的體現。

二、能力:拆解符號,重構思想

閱讀不僅是「看字」,更是「破譯密碼」的過程。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曾比喻:「閱讀是思想的漁網,撈起作者潛藏的珍珠。」這種能力包含兩層:理解力與批判力。

理解力,是進入他人思想世界的能力。讀《紅樓夢》時,若只停留在寶黛愛情,便錯過曹雪芹對封建制度的諷刺;讀《國富論》,若只記得「看不見的手」,卻忽略亞當·斯密對人性的洞察,便難謂真正理解。培根在《論學問》中提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但前提是我們能穿透文字,捕捉作者的意圖與時代脈絡。

批判力,則是保持獨立思考的盾牌。羅素警告:「許多人寧可死也不思考,實際上他們確實到死都沒思考過。」閱讀中的批判力,是質疑「為何如此寫」而非「是否如此」,是將書本視為對話者而非權威。例如,讀《資本論》時,可思考馬克思的論點在數位經濟時代是否適用;讀《論語》時,可探討「克己復禮」在個人主義社會的意義。

三、閱讀的「隱形訓練」:從輸入到輸出

閱讀能力像肌肉,需透過「多樣化訓練」強化。讀小說鍛鍊共情力,讀科普書提升邏輯力,讀詩歌啟發想像力。美國心理學家安格斯·坎貝爾發現,經常閱讀不同領域的人,決策時更擅長「跨界聯結」,如同畫家混合顏料,創造出全新色彩。

但閱讀的終極目標不是「儲存知識」,而是「運用知識」。本傑明·富蘭克林年輕時模仿《觀察家》雜誌的文章,拆解結構後重寫,藉此鍛鍊表達力。這種「主動輸出」的練習,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個人能力。正如盧梭所言:「讀書不要多,而是要思考多、觀察多、寫作多。」

四、閱讀與人生:打開平行世界的鑰匙

閱讀的魔力,在於讓我們「經歷無數人生」。讀《偉大的期望》,我們成為孤兒皮普,體驗階級跨越的掙扎;讀《三體》,我們化身宇宙文明,思考黑暗森林的困境。博爾赫斯在失明後說:「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因為閱讀讓我們在黑暗中仍能「看見」世界。

這種「平行人生」的體驗,不僅豐富情感,更拓展認知邊界。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讀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對話。」但現代人更需「對話」不同觀點:讀《聖經》也讀《國富論》,看科幻也看歷史,才能避免陷入「信息迴音室」。

五、培養「終身閱讀者」的實踐策略

  1. 環境塑造:像整理花園般打造閱讀空間——舒適的椅子、柔和的光線、減少電子幹擾。美國作家梅薩騰以「晨間閱讀儀式」開啟每一天,認為「這是向自我訂閱的時光」。
  2. 主題式閱讀:每月聚焦一個領域(如「文藝復興」「行為經濟學」),建立知識樹狀圖。
  3. 筆記術:用「三線筆記法」——原文摘錄、個人感悟、行動聯結——將閱讀轉化為實踐。達爾文用這種方法寫下《物種起源》的靈感碎片。
  4. 社群互動:參與讀書會,像蘇格拉底廣場辯論般碰撞思想。日本「文鳥閱讀會」成員發現,討論時產生的新觀點,往往比單獨閱讀更深刻。

結語:在文字的河流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閱讀是一種習慣,所以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閱讀是一種能力,所以需要刻意練習的智慧。它不會立即改變人生,卻會像滴水穿石般,在某天讓我們發現:原來困擾的難題,早有哲人在書中留下答案;原來狹隘的視野,已被文字拓展成宇宙。

如馬爾克斯所言:「如果隻有一顆流星能實現願望,我會選擇閱讀的能力。」因為這項能力,終將帶我們穿越時間與空間,在文字的河流中,遇見無數個可能的我,以及更寬廣的世界。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