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遊戲
**在交易桌上,你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站在中環交易廣場的玻璃幕牆前,看著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每個交易員都以為自己在與市場博弈。蓋瑞・史蒂文生(Gary Stevenson)的《交易遊戲》(The Trading Game: A Confession)卻揭開殘酷真相:<mark>真正的戰場不在交易所,而在交易員的內心深處</mark>。 這位曾被稱為「匯市狙擊手」的傳奇交易員,用他從貧民區到交易大廳的驚奇旅程,寫下這本充滿悔悟與洞察的告白之書。他寫作的初衷令人動容:在賺取巨額財富後,他發現<mark>金融市場的本質不是財富創造,而是財富轉移</mark>。這種覺悟,對生活在金融中心的香港人而言,宛如當頭棒喝。 全書以「交易員的養成與幻滅」為軸線,從懵懂新手到巔峰操盤手,再到最終的自我放逐。最震撼的是他對「市場心理學」的剖析:書中記載了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他如何透過觀察交易員的肢體語言,在眾人恐慌時大舉買進。他直言:<mark>市場從來不理性,而是一面放大的人性鏡子</mark>。這種洞察,對每天關注恒生指數波動的香港投資者極具啟示。 《交易遊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赤裸裸地揭露金融世界的殘酷真相。史蒂文生用撲克比喻市場:<mark>新手關注自己的牌,高手關注對手的表情,而大師關注的是整個牌局的氛圍</mark>。他在書中分享如何從彭博終端機的數據流中,嗅出市場情緒的細微變化——這種「讀空氣」的能力,正是香港金融從業員最渴望掌握的技能。 關於「風險成癮」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描述自己如何在腎上腺素的驅動下,逐漸把交易變成賭博。他寫道:「當你把虧損視為學費,就離毀滅不遠了。」這種<mark>對自我欺騙的清醒剖析</mark>,值得每個在牛熊市間徘徊的香港投資者深思。 書中最實用的部分,是「情緒紀律的養成手冊」。史蒂文生提出具體方法:從設定每日損失上限,到建立交易檢討儀式,甚至建議交易員在辦公室放一面鏡子——<mark>時時檢視自己的表情,才能保持客觀判斷</mark>。這種務實的建議,對在壓力鍋中工作的香港交易員尤其受用。 這本書最適合這些香港讀者:在股海浮沉的小散戶、夢想成為操盤手的金融新鮮人、所有在財富追求中迷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