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沉浮錄:讀書報告
《英華沉浮錄》讀書報告:在文字與文化的浮沉中尋覓知趣 一、引言:與董橋的文字相遇 《英華沉浮錄》是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報》撰寫的專欄文集,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共十輯。這部作品宛如一部「知識的博物志」,融合語文探討、文化觀察、人物交遊與時代感懷,既展現作者深厚的中西學養,亦折射出九七前後香港的文化焦慮與人文堅守。董橋以「沉浮」為題,暗喻語言與文化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而他的筆,正是打撈這些浮光片羽的網。 --- 二、內容主題:知識、語言與文化的三重奏 1. 知識的境界:從求存到求趣 董橋援引美國作家威廉·薩菲爾的「知識三論」,將求知分為三層: · 知以求存:熟習人事森林之道,是生存的基礎; · 知以求成:追求事業圓滿與成就之樂; · 知以求趣:滿足心靈對美的渴望,是「身心歡愉之源」。 他尤其強調「求趣」的價值,認為人生需保留對「抽象人文課題」的探索,例如他比較「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差異,指出前者是理性陳述,後者卻是感性的創作,而電腦永遠無法理解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詩意。這種對「無用之美」的堅持,正是他對抗工具理性時代的姿態。 2. 語文的沉浮:在政治與世俗間的掙扎 · 語言與權力:董橋犀利批判政治對語言的扭曲,指出「政治意識謀殺語言、歪曲語言威力如洪水猛獸」。他以歷史為鏡,反思極權體制下「女性美態」被視為罪惡、知識分子思想被禁錮的悲劇。 · 鍛句鍊字是禮貌:他主張文字應以「經世致用之學為根基」,反對空疏虛無,並認為詩詞古文是文化品味的養分,但真正的實學「畢竟不是清風明月」。他更以《耳食錄》中《香囊婦》的典故,幽默自嘲堅守文字之雅如面對誘惑「拔劍自衛」,終究「不忍下手」。 3. 文人的風骨:舊時月色與當代情懷 書中記述了許多文化人的風範,例如: · 葉恭綽的慷慨:張大千因賭債失去祖傳《曹娥碑》,葉恭綽得知後慨然歸還,稱「一生愛好古人名跡,從不巧取豪奪,玩物而不喪志」。 · 饒宗頤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