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希爾觀點,
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 閱讀,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人類最複雜的思維運動之一。它像呼吸一樣自然,卻如鍛造刀劍般需要技巧;它像日常習慣般平凡,卻是終身學習的基石。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句話不僅點出閱讀的慰藉功能,更暗示它是一種主動建構的能力。無論是培養習慣的堅持,或是鍛鍊能力的精進,閱讀都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修行。 一、習慣:將文字融入生命的節奏 閱讀習慣的養成,猶如農人耕種——需日復一日的堅持,才能等待收成的時刻。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他每天固定寫作與閱讀,如同「時鐘的齒輪,少一天就卡住」。這種規律性,正是習慣的核心。 許多人認為閱讀需要「尋找時間」,但真正的閱讀者會「創造時間」。他們將閱讀視為早餐的咖啡、通勤時的音樂,自然地嵌入生活。例如,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在白宮日理萬機,仍保持每天閱讀一小時的習慣,他說:「書本是最便宜的奢侈品,卻能買到最昂貴的智慧。」 習慣的養成更需「微小開始」。不必強求一次讀完厚重的經典,可以從短文、新聞甚至詩歌開始。就像運動員訓練肌肉,從輕量負重到挑戰極限,閱讀習慣也需要「階梯式進步」。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在《便利店人生》中描寫主角透過每日閱讀罐頭標籤來練習文字感知,正是這種「微習慣」的體現。 二、能力:拆解符號,重構思想 閱讀不僅是「看字」,更是「破譯密碼」的過程。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曾比喻:「閱讀是思想的漁網,撈起作者潛藏的珍珠。」這種能力包含兩層:理解力與批判力。 理解力 ,是進入他人思想世界的能力。讀《紅樓夢》時,若只停留在寶黛愛情,便錯過曹雪芹對封建制度的諷刺;讀《國富論》,若只記得「看不見的手」,卻忽略亞當·斯密對人性的洞察,便難謂真正理解。培根在《論學問》中提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但前提是我們能穿透文字,捕捉作者的意圖與時代脈絡。 批判力 ,則是保持獨立思考的盾牌。羅素警告:「許多人寧可死也不思考,實際上他們確實到死都沒思考過。」閱讀中的批判力,是質疑「為何如此寫」而非「是否如此」,是將書本視為對話者而非權威。例如,讀《資本論》時,可思考馬克思的論點在數位經濟時代是否適用;讀《論語》時,可探討「克己復禮」在個人主義社會的意義。 三、閱讀的「隱形訓練」:從輸入到輸出 閱讀能力像肌肉,需透過「多樣化訓練」強化。讀小說鍛鍊共情力,讀科普書提升邏輯力,讀詩歌啟發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