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丹.艾瑞利」標籤的文章

誤信 丹.艾瑞利 , 吳鄭重

 **我們為何總是被自己的大腦欺騙?** 走過銅鑼灣的藥妝店,看著「限時優惠,最後三天」的招牌,明明知道是行銷手法,卻還是忍不住走進去。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誤信》("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mark>內心深處那些連自己都不願承認的認知偏誤</mark>。 這位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曾以《不理性的力量》風靡全球。然而,《誤信》的寫作卻源於他生命中最黑暗的經歷——一場實驗室爆炸讓他全身70%燒傷,在漫長復健中,他親身經歷了「痛苦需要意義」的人性需求。他發現:<mark>當現實太過殘酷,人類寧可相信美麗的謊言</mark>。這種洞察,對經歷過社會動盪的香港人而言,格外刺痛卻也格外真實。 全書從「謠言為何總比真相跑得快」展開,層層剖析我們是如何不自覺地掉進認知陷阱。最震撼的案例是「虛假記憶實驗」:艾瑞利讓受試者回憶童年走失的經歷(其實從未發生),結果多人不僅「想起」細節,還添油加醋。他輕聲提醒:<mark>記憶不是錄影帶,而是每次回憶時的重新建構</mark>。這讓人想起香港市井間流傳的各種都市傳說,為何總是歷久不衰。 《誤信》的獨特價值,在於它超越了指責與批判,轉而探索「為何聰明人也會信荒唐事」。書中那個精妙的「三層濾網」理論令人難忘:<mark>情感先於理性、歸屬重於真相、確定勝於模糊</mark>。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符合價值觀的訊息,大腦的批判機制就會自動關閉。這種現象,在高度極化的香港社會隨處可見。 關於「陰謀論心理學」的章節尤其值得細讀。艾瑞利發現:越是感到無力的人,越容易相信龐大陰謀的存在。他在書中溫柔地點破:<mark>相信地球是平的,某種程度是對複雜世界的無聲抗議</mark>。這種理解,遠比簡單的嘲諷更具建設性。 書中最實用的部分,是提供「認知免疫系統」的鍛鍊方法。就像接種疫苗般,事先接觸輕度錯誤資訊並學習破解,能培養對謠言的抵抗力。作者提出具體建議:<mark>與其指責他人愚昧,不如理解背後的情感需求</mark>。這對習慣二元對立的...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