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夢中的信」標籤的文章

『夢中的信』

  一、書籍核心:夢裡的信,是未竟的對話 倪匡的《夢裡的信》以夢境為紙、思念為筆,寫就了一組跨越虛實的文字。這裡的「信」從不見諸紙墨,卻在夢中完成了千百次書寫與傳遞,正如他所言:「夢是信使,替不敢說的人傳話,替見不到的人赴約。」 不同於《不寄的信》的灑脫與《心中的信》的沉澱,本書更添幾分迷濛與溫柔,將潛意識裡的牽掛與遺憾,化為夢中可觸的書信往來。 金庸曾形容倪匡的腦袋裝着「無窮的宇宙與無常的人生」,而《夢裡的信》正是這份感知的延伸。他在書中坦言:「醒著的時候學會了遺忘,夢裡才敢掏出真心寫信。」 這些夢中書信沒有收件地址,卻精准抵達記憶深處 —— 或致故友,或致舊時的自己,或致未曾告別的人,成為連接現實與回憶的橋樑。 二、情感寫照:夢境裡的重逢與告別 本書對情感的描摹,浸透着「醒時不願面對,夢中反覆溫習」的執念。談及故去的友人,倪匡寫下:「夢裡見到的人,是醒著時不敢想念的人 —— 信沒寄出,話卻說了千遍。」 這句話藏着難以宣之於口的悲傷,正如他在現實中談及死亡時的通透,夢中反而流露最真的牽掛。 面對錯過的情爱,他的筆觸更顯惆悵:「夢裡的信總是寫不完整,就像當年沒說完的再見。」 與《心中的信》中「你想回,我還在」的包容不同,這裡多了份對時光的敬畏 —— 有些錯過,只能在夢中尋覓彌補的可能。他還寫道:「信紙在夢裡發黃,就像那些沒能續寫的緣分。」 這種對細節的捕捉,讓夢境中的情感更顯真實可觸。 三、人生哲思:虛實之間的通透與和解 《夢裡的信》雖繞於夢境,核心卻是對現實人生的體悟。關於遺憾,倪匡寫道:「夢裡寄信不是為了補償,是為了告訴自己『曾經珍惜過』。」 這份通透恰如他對生命的理解 —— 重要的從非結局,而是那些不該被忘記的時刻。 面對時光的流逝,他的思考更添沉澱:「醒著是過客,夢裡是歸人 —— 信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這與《心中的信》中「心中有信便不迷失」的態度一脉相承,卻多了份與自我的和解。他還勸人不必執著:「有些信注定只屬於夢境,就像有些人只適合懷念。」 這種對虛實的坦然,讓書中哲思更具撫慰力量。 四、閱讀感悟:夢中寄信,醒時安身 讀罷《夢裡的信》,最深刻的感受是「釋然」—— 仿佛跟着倪匡走過一場場夢境,把積壓的遺憾輕輕放下。他從不美化夢境,也不逃避現實,只是坦言:「夢裡寫信,是給心一個交代;醒來放下,是給生活一個開始。」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本就充滿未竟的...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