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視而不見的危機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
**灰犀牛衝來之前:我們為何對顯而易見的危機視而不見** 坐在灣仔的茶餐廳裡,聽著鄰桌議論樓市何時見頂、退休金是否足夠,忽然想起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在《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視而不見的危機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中的警句:<mark>最危險的不是風險本身,而是我們面對明顯風險時的逃避心態</mark>。 身為全球風險顧問與政策分析專家,渥克長期觀察各類危機的發生模式。她創造「灰犀牛」這個概念,正是為了彌補「黑天鵝」理論的不足——那些<mark>概率極高、影響巨大,卻被人們系統性忽略的威脅</mark>。就像香港人明知樓價已脫離市民負擔能力,卻仍相信「永遠會升」;明知人口老化迫在眉睫,卻遲遲未做好準備。 全書從個人、企業到政府層面,剖析我們為何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其中最精闢的見解是:<mark>人類大腦天生擅長處理立即危險,卻對緩慢形成的危機反應遲鈍</mark>。作者舉出柯達公司的案例——這家曾經的膠卷霸主,早在數位相機普及前就掌握相關技術,卻因短期利潤考量,選擇性忽略這頭「灰犀牛」,最終被時代淘汰。 書中提出的「危機五階段」尤其發人深省:否認→拖延→診斷→恐慌→行動。這完美解釋了香港面對氣候變遷的態度:颱風來臨前無人重視海平面上升的警告,災後才緊急撥款治水。渥克一針見血地指出:<mark>多數組織在第三階段停留太久,直到危機迫近才倉促反應</mark>。 《灰犀牛》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不僅指出問題,更提供具體的解決框架。例如「建立預警觸發機制」——與其空談風險,不如設定明確的行動指標。就像聰明的投資者不會盲目相信「長期持有」,而是設定止蝕點與再平衡策略。這種<mark>將抽象危機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智慧</mark>,對生活在不確定時代的香港人尤其實用。 書中最震撼的案例是2008年金融海嘯。渥克揭露:早在危機爆發前,已有無數徵兆顯示次貸問題,包括內部報告與市場數據,但整個金融體系選擇集體忽視。這讓人想起香港近年的人才外流與產業單一化問題——<mark>所有證據都指向危機,我們卻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