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The Coming Wave, Mustafa Suleyman with Michael Bhaskar**,比爾。蓋茨,名人薦書
**讀書報告-The Coming Wave, Mustafa Suleyman with Michael Bhaskar**
這本書像是一張地圖,描繪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即將踏上的未知領域。Mustafa Suleyman 與 Michael Bhaskar 合著的《The Coming Wave》,副標題為「AI, Power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 Greatest Dilemma」,正是一本試圖為我們指引方向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前方既是無限的可能,也是無底的深淵。
作者 Mustafa Suleyman 是 DeepMind 的共同創辦人,如今擔任 Microsoft AI 的執行長,他從AI發展的核心地帶出發,見證了這股科技浪潮如何從實驗室湧向全世界。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將重新定義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這句話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什麼是「The Coming Wave」?Suleyman 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它不像海嘯那樣突然而來、摧毀一切,反而更像氣候變遷——緩慢、持續、幾乎不可逆,卻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生存的環境。這股浪潮主要由人工智慧與其他前沿科技(如生物科技、能源技術)匯聚而成,它帶來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連串連鎖反應。
書中提到一個關鍵概念:「科技的民主化與集中化同時發生」。這聽起來矛盾,卻是當前最真實的寫照。一方面,AI工具越來越普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們創作、學習、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掌握這些技術核心的,卻是少數巨型企業與國家。這種雙重性使得權力分配變得更加複雜,也更加危險。
Suleyman 寫道:「科技本身沒有意志,但它會放大使用者的意志。」這句話讓我思考良久。AI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的善與惡、創造力與破壞力。它可以是醫生手中的診斷工具,也可以是戰爭中的自主武器;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氣候危機,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問題不在於科技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選擇使用它。
書中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是:「未來的競爭不是國家對國家,而是系統對系統。」這裡的「系統」指的是由科技、經濟、治理模式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未來的大國角力,不再是傳統的軍事對抗,而是誰能建立更具韌性、更適應變局的社會系統。這讓我想起一棵大樹,表面比的是枝葉茂盛,實際上比的卻是根系的深度與廣度。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該如何自處?Suleyman 提出了一個關鍵字:「韌性」。他認為,與其試圖阻止科技浪潮(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如學會與它共存,並建立個人與社會的韌性。他寫道:「韌性不是抵抗變化,而是在變化中保持核心價值與功能。」這就像竹子,風大時彎腰,風過後挺直,而不是像僵硬的樹幹那樣折斷。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書中引用的另一段話:「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這句話充滿力量,也充滿希望。它提醒我們,科技發展的方向並非命中注定,而是由無數個選擇累積而成。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未來的共同作者。
Suleyman 在書的結尾部分寫道:「我們最大的風險,不是機器的反叛,而是人類的怠惰。」這句話宛如警鐘。如果我們因為恐懼而逃避,或因為短視而盲目,最終可能真的會失去主導權。相反地,如果我們積極參與、持續學習、不斷反思,就有機會引導這股浪潮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合上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海岸邊,看著遠方那道越來越近的波浪。它既令人敬畏,也令人興奮。這本書沒有給出所有答案,但它點亮了前方的燈塔。正如 Suleyman 所說:「我們無法預測每一道浪花,但我們可以學會衝浪。」
在這個AI與權力交織的時代,但願我們都能成為智慧的衝浪者,乘著浪潮,而不是被浪潮淹沒。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