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王永慶」標籤的文章

王永慶

 **經營之神的泥土哲學:王永慶的傳奇人生** 站在台北敦化北路的台塑大樓前,很難想像這個年營業額破兆的企業王國,竟起源於一家不起眼的米店。王永慶,這個台灣最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用他九十一年的生命,寫下了一部<mark>從赤貧到巨富的實踐聖經</mark>。 1917年出生於台北新店直潭的貧苦茶農家庭,王永慶的童年充滿艱辛。九歲那年,父親病重臥床,他開始幫母親挑水、養豬、撿柴。十五歲時,揣著僅有的兩塊銀元,到嘉義開設米店。當時的嘉義米店林立,這個連碾米設備都買不起的少年,卻想出了「服務差異化」的妙計——<mark>他總是把米裡的雜物挑揀乾淨,還記下客戶家裡米缸的容量,在米快吃完時主動送米上門</mark>。這種「比客戶想得多一步」的經營智慧,成為他日後事業的基石。 1954年,政府推動塑膠工業,三十七歲的王永慶毅然投入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當台塑第一年投產就虧損連連,合夥人紛紛退出時,他卻堅持增資擴廠,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這個被外界視為瘋狂的決定,最終讓台塑起死回生。他常說:<mark>「寒冬過後,春天一定來臨;只是你要活到那個時候。」</mark>這種在逆境中看見轉機的眼光,正是他與眾不同的特質。 王永慶的管理哲學充滿泥土般的務實氣息。他首創的「追根究底」管理法,要求主管對每個細節都要問「為什麼」;他推行「單元成本分析」,連電梯的折舊都要精算到每次升降。這種<mark>對成本控制的極致追求,讓台塑在全球石化業立於不敗之地</mark>。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只有小學學歷的企業家,對人才培養有著超前的眼光。他設立明志工專(現明志科技大學),首創建教合作模式,學生半年在校讀書、半年在工廠實習。他深信:<mark>「學校教的與工廠做的要能結合,學問才有用。」</mark>這種務實的教育理念,培育出無數台灣工業人才。 晚年時,王永慶將經營觸角伸向美國、中國大陸,卻始終保持著驚人的簡樸生活。一條運動毛巾用了三十年,每天早上做「毛巾操」;飛機只坐經濟艙;辦公室用過的短鉛筆要接上筆套繼續使用。這種<mark>把節儉內化為生命態度的哲學</mark>,在今日追求奢華的企業家圈中,顯得格外珍貴。 2008年,王永慶在美國視察業務時安詳...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