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 書報告」標籤的文章

訂做自己 班傑明.哈迪 , 林俊宏

  讀《訂做自己》:打破自我設限,主動塑造理想人生 由心理學家班傑明.哈迪所著、林俊宏翻譯的《訂做自己》,跳脫傳統「認清自我」的成長思維,提出「先定義理想自我,再反向塑造現實」的顛覆性理念。本書以心理學研究與真實案例為基礎,打破人們對「自我」的固化認知,告訴讀者:人生從非被動經歷,而是可以主動設計,每個人都能透過有意識的選擇與行動,「訂做」出理想中的自己。 書中核心論點在於推翻「自我是固定不變」的錯誤認知。哈迪指出,多數人習慣以過去的經歷、他人的評價定義自己,諸如「我性格內向不適合演講」「我沒有創意做不了設計」,這些自我設限如同牢籠,束縛了潛能的發揮。事實上,「自我」並非先天決定,而是後天透過「身份認同」與「行動實踐」共同建構的。例如,一個從未公開發言的人,若先認定「我是能清晰傳達觀點的講者」,並持續參加演講訓練、累積上臺經驗,最終就能成為理想中的樣子 —— 這不是空想,而是「先確立身份,再用行動驗證」的科學過程。 哈迪進一步提出「未來自我投射」的實踐方法:不應從現有能力規劃人生,而要先描繪 3 年、5 年後的理想生活與身份(如「成為幫助 1000 人實現職業轉型的規劃師」),再拆解為具體目標與行動步驟,讓每天的選擇都服務於理想自我的塑造。書中列舉的案例頗具啟發:一位普通上班族因嚮往「戶外探險博主」的生活,先確立該身份所需的技能(攝影、文案、戶外生存知識),利用業餘時間系統學習,逐步累積作品,最終成功轉型,實現了從「想做」到「做到」的跨越。這印證了:當人主動以理想自我引導行動,現實便會逐漸向目標靠攏。 對照自身,過去我常以「我不擅長數據分析」為藉口,逃避與數據相關的工作任務,導致能力一直停滯。閱讀本書後,我嘗試運用「身份重塑」思維:先認定「我是能透過數據解決問題的人」,再制定行動計畫 —— 每周學習 2 小時數據分析課程,嘗試用數據梳理工作中的問題。一段時間後,不僅掌握了基礎的數據工具,更在工作中提出了基於數據的改進建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訂做自己」的力量。 哈迪也提醒,「訂做自己」並非一蹴可幾,需克服兩大障礙:一是「舒適區依賴」,人們習慣重複熟悉的行為,對未知的挑戰充滿恐懼;二是「他人期待的綁架」,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定義,不敢偏離既定的「人生軌道」。對此,他給出的解法是:以「最小行動」突破舒適區(如每天花 10 分鐘嘗試新事物),並定期反思「我真正想要的...

*約翰.麥斯威爾** 在《**溝通的黃金法則**》(*Everyone Communicates, Few Connect*)

 **溝通,不只是說話** 在茶餐廳聽到鄰桌激動講電話:「我講極你都唔明!」不禁失笑。這情境,你我都不陌生吧?美國領導學專家**約翰.麥斯威爾** 在《**溝通的黃金法則**》(*Everyone Communicates, Few Connect*)中一語道破:**我們常常在「說話」,但極少真正「連接」**。這本書,正是他數十年經驗的精髓。 **為何寫這本書?** 麥斯威爾發現,太多人將溝通視為「說話的技巧」,但真正的成功者,無論是企業領袖還是社區朋友,都是那些能與人建立真誠連接的人。他想撕掉「溝通等於複雜理論」的標籤,讓普通人也能掌握這門藝術。 **連接,從心開始** 書中最精妙之處,是將焦點從「我」轉移到「對方」。麥斯威爾分享,有一次他準備了精彩的演講內容,卻發現觀眾反應冷淡。他頓悟:**「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直到他們知道你有多在乎。」** 從那天起,他每次開口前都會問自己:「我是在為自己表演,還是為聽眾的價值而說?」 他提出幾個簡單卻深刻的原則:**「溝通者關注自己,連接者關注他人」**。這讓我想起樓下看更陳伯,他總能記住每位住戶的瑣事,大家自然願意聽他說話。真正的連接,從來與職位高低無關。 **把複雜留給自己** 另一個觸動我的觀點是:**「連接者會化繁為簡,而不是故弄玄虛」**。麥斯威爾觀察到,有些學者專家習慣用術語來建立權威感,但真正的連接者恰恰相反。他舉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爐邊談話」,用尋常百姓都懂的語言解釋複雜政策,讓全國凝聚共識。 這讓我想起香港街頭的社會運動,雙方陣營往往各說各話,標語口號越來越艱澀。如果我們能學會麥斯威爾說的 **「找到共同點,用故事代替說教」** ,公共討論會不會更有建設性? **不只在工作,更在生活** 這本書最特別的是,它不只是一本商業溝通指南。麥斯威爾用大量生活化例子,從如何與青春期的子女對話,到社區義工如何動員鄰居。他提醒:**「真正的連接發生在你真誠地想要理解對方,而不只是急著被理解。」** 書中有句智慧之言值得細味:**「當你只專注於自己的時候,你的世界很小;當你開始關注他人,你的世界變得無限寬廣。」** 在這個人人急於表達的時代,或許我們最需要的,是重新學會傾聽與連接。 下次當我們想說「我講極你都唔明」時,不妨停一停,想想麥斯威爾的提醒——也許問題不在對方不理解,而在我們未曾真正連接。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