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書報告-做最好的自己」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

 讀書報告-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學歷與資歷可謂業界典範,他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其後在微軟、谷歌等跨國科技企業擔任高層管理職務,深耕科技領域數十年,兼具學術深度與產業實戰經驗。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版,ISBN 9570829834),正是他結合自身職場歷程與人生思考的代表作,英文對應書名雖未單獨標註,但核心精神與其「積極影響他人」的理念高度一致。 李開復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職場中見到太多年輕人陷入「盲目模仿他人、忽視自我價值」的困境——有人執著於複製成功人士的路徑,最終迷失方向;有人因外界期待而背離自己熱愛的領域,徒留遺憾。於是他希望透過本書,告訴讀者「成功從不是單一標準,做最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為迷茫中的人提供一份找到自我價值的指南。 書籍大綱以「成功的多元標準」為核心展開,先打破「賺大錢、當高管就是成功」的固有認知,接著從「自覺、自勵、自警、自醒」四個層面,講述如何認清自我優勢、設定合理目標、克服成長困境,最後強調「用誠信與責任心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幫助他人」的成功觀。比如在「自覺」章節,他提到要透過「自我反思+他人反饋」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邊界,避免「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長處競爭」;在「自勵」部分,則鼓勵讀者「把每一次失敗當成調整方向的機會,而非否定自我的理由」。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李開復以自身經歷為例,讓抽象的成功理念變得具體可踐。他提到自己當年在微軟負責亞洲研究院時,曾有團隊成員因懼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項目,他沒有批評,而是分享自己博士階段「為了攻克語音識別技術,反覆實驗數百次才取得突破」的經歷,告訴對方「失敗不是恥辱,不敢嘗試才是」。這樣的案例貼近生活,比空洞的道理更易引發共鳴,尤其對香港年輕人來說,面對高壓的競爭環境,這類「以失敗為養分」的理念更具現實意義。 書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跳脫了「成功學」的套路,不灌輸速成方法,而是強調「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性。李開復在書中寫道:「真正的成功,是讓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同時讓身邊的人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這與香港社會近年提倡的「多元發展、關愛共融」理念不謀而合。比如香港有年輕人放棄金融業的高薪,選擇投身社會企業,用科技幫助基層群體,這正是「做最好的自己」的生動體現——不被世俗標準綁架,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價值。...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