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George Serafeim」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目的與獲利,George Serafeim

  在企業經營的領域裡,一個長久以來的迷思是認為追求社會責任必然會犧牲財務績效,彷彿目的與獲利是位於天平兩端,無法兼顧。喬治·塞拉分的《目的與獲利》正是為了打破這一迷思而生,他透過嚴謹的實證研究,為我們展示了一條通往更永續、更負責任且更具盈利能力的商業未來之路。 塞拉分作為哈佛商學院的終身教授,花了近二十年時間解析上萬家公司的經營實例,其研究結論極具說服力:ESG與財務績效呈現高度正相關。這意味著,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融入核心策略的企業,不僅沒有在競爭中落後,反而更有可能成為市場的贏家。這一發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思維,他寫道,選擇一個同時可實現目的與獲利之路,對於個人與企業一樣重要。這不是一種理想化的口號,而是基於大量數據得出的商業洞察。 書中深入探討了為何在當今時代,各界對企業的要求愈來愈高。消費者、投資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不再滿足於企業僅提供產品和服務,他們期望企業能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塞拉分指出,打造高質量的ESG策略已刻不容緩,這不再是公關點綴,而是企業長期生存與繁榮的關鍵。他比喻道,這就像駕駛一艘船在氣候多變的海洋中航行,僅關注短期獲利如同只盯著眼前的波浪,而整合ESG則是瞭望遠方,避開冰山並抓住順風,確保船隻能駛向更遠的未來。 那麼,如何讓好公司變成偉大的公司呢?塞拉分提出了具體的路徑。他強調,企業必須在實務上踏實,在想法上跳躍。這意味著ESG的整合需要紮實的管理框架和可衡量的目標,同時也需要願景和創新精神。例如,他分析了許多成功企業的案例,顯示它們如何將社會目的深植於商業模式中,從而創造共享價值。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品牌聲譽和員工士氣,更開拓了新的市場機會,強化了供應鏈韌性。塞拉分寫道,目的不是掛在牆上的標語,而是指引每日決策的羅盤。當企業全員都理解並認同這一目的時,就能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和執行力。 書中也坦誠面對了實踐過程中的挑戰。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領導者的決心、組織文化的變革,以及對長期價值的堅持。塞拉分並不迴避那些失敗的案例,他從中提煉出寶貴的教訓,例如避免將ESG視為獨立的部門職能,而應讓其融入所有業務環節。他比喻說,這就像烹飪一道佳餚,ESG不是最後灑上的調味料,而是從食材選擇開始就滲透其中的風味基礎。 《目的與獲利》最終傳達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訊息:企業可以成為推動世界向善的力量,同時實現卓越的財務回報。塞拉分的研究為...

讀書報告-Purpose and Profit,George Serafeim

  George Serafeim的《Purpose and Profit》是一本探討企業永續發展的力作,書中深入解析了如何將「目的」與「獲利」結合,從而讓好公司蛻變為偉大的公司。基於作者長達20年的研究,涵蓋上萬家企業實例,這本書證實了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與財務表現之間的高度正相關,並提供了實用策略,幫助企業在面對日益高漲的社會期望時,打造高質量的永續藍圖。 書中開篇便點出當代企業的關鍵挑戰,作者寫道:「在二十一世紀,利潤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企業必須回答一個更深的問題:我們為何存在?」這句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商業環境的典範轉移,例如消費者、員工和投資人現在更關注企業的社會影響,而非僅僅財務回報。書中以豐富的數據支持這一觀點,顯示那些整合ESG策略的公司,長期而言往往享有更高的市場估值和風險抵抗力。這種比喻就像是一座花園,只有當土壤肥沃時,花朵才能綻放;同樣,企業只有在目的與獲利平衡下,才能持續繁榮。 書中進一步闡述了「目的」如何驅動創新與員工投入。作者寫道:「當企業擁有一個超越利潤的使命時,它便能點燃內在的火花,吸引人才並激發創造力。」這讓我想起許多成功案例,例如書中分享的一家科技公司如何透過減碳目標,開發出革命性產品,不僅減少環境足跡,也開拓了新市場。這種目的導向的策略,就像是北極星,指引企業在複雜的決策中保持方向,例如在面臨短期壓力時,仍堅持長期價值。書中還描述了如何透過透明溝通和利益相關人參與,將目的融入日常營運,從而建立信任與韌性。 另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是,書中探討了ESG投資的崛起如何重塑資本市場。作者指出:「資本正在流向那些能證明自己價值觀的企業;這不是趨勢,而是根本的變革。」這讓我聯想到現實中的變化,例如越來越多基金優先考慮ESG評級,而企業若忽略這些因素,可能面臨融資困難或聲譽風險。書中透過實證研究,顯示高ESG表現的公司往往有更低的資金成本和更穩定的收益,這就像是一艘堅固的船,在風浪中更能穩健前行。作者鼓勵企業領袖將ESG視為競爭優勢,而非合負擔,例如透過供應鏈管理或多元化政策,來提升整體效能。 書中也強調了個人與企業的相似性,作者寫道:「選擇一條同時追求目的與獲利之路,對於個人生涯同樣重要;它讓我們的工作充滿意義,而不只是謀生。」這提醒我們,永續發展不僅是企業責任,更是個人選擇。例如,書中分享了一位經理人如何將社會價值融入業務模...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