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翻開《管理聖經》:杜拉克教香港職場人搞懂「管理」的真諦 **
在香港這座節奏飛快的商業都市,不論是中小企老闆、部門主管,還是想晉升的白領,幾乎都繞不開「管理」這門課題。而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早在數十年前寫下的《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管理聖經》),至今仍是不少香港管理者案頭的必讀書 —— 這本書沒有堆砌高深理論,反而像一位資深前輩聊天般,把「管理企業」「管理團隊」的核心邏輯講得透徹,連普通職員讀了,也能明白「好管理」究竟長什麼樣。 杜拉克在書裡最常強調的,是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釋放潛力」**。這點對香港的團隊尤其重要 —— 畢竟香港職場向來講求效率,有時主管難免陷入「凡事親力親為」的誤區,以為這樣纔不會出錯。但杜拉克舉過一個例子:某家製造業公司的主管,原本總是盯著員工的每個操作步驟,結果團隊士氣低落、錯誤頻出;後來他改變方式,把「怎麼做」的權力交給員工,自己專注「設定目標、提供資源」,反而讓員工的創意和效率大幅提升。這就像香港茶餐廳的師傅,若老闆總在旁邊指揮「少放糖、多放蔥」,反而綁住師傅的手腳,少了那份「火候剛好」的靈氣。 書中另一個讓香港讀者有共鳴的點,是杜拉克對「管理者角色」的定義: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把優秀的人變成完美,而是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優勢」 。香港職場向來藏龍臥虎,有人擅長溝通談判,有人專注細節執行,若主管總是拿同一把「尺子」要求所有人,反而浪費了人才。比如一家香港廣告公司的主管,發現下屬 A 不擅長寫文案,但對客戶需求的敏感度極高,便讓他負責前期客戶溝通;下屬 B 不愛應酬,卻能在電腦前熬通宵打磨設計,便讓他專注後期創作 —— 最後團隊交出的方案,比「要求每個人都全能」時更出色。杜拉克說的這點,恰是香港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能用好「有限人力」的關鍵。 至於「管理決策」,杜拉克也沒講複雜的模型,反而提醒管理者: 「好的決策不是在眾多『正確選項』中選一個,而是先搞清楚『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香港商界變化快,有時老闆看到同行做電商,就急著跟風;看到別人開分店,也想擴張,卻沒想過「自己的企業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做」。杜拉克曾提到,有家零售企業面對業績下滑,一開始想著「開更多門店拉業績」,後來經過分析,才發現問題出在「現有門店的庫存管理混亂」,於是轉而優化庫存,反而用更少成本挽回了業績。這對香港的小老闆來說,無疑是個提醒:與其盲目跟風,不如先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