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標籤的文章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劉奕酉

 **思考的煉金術:將雜訊化為黃金的視覺藝術** 走在中環的天橋上,看著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對著手機螢幕皺眉,彷彿每個人都被困在資訊的迷宮裡。劉奕酉的《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這座思考的迷宮。這位曾任科技公司策略長的商業顧問,用他十五年職場淬煉的經驗告訴我們:<mark>真正的思考不在腦中完成,而是在筆尖展開</mark>。 劉奕酉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寫作初衷:目睹太多聰明人陷入「思考的黑箱」——想法在腦中盤旋卻無法落地,決策在會議中打轉卻難有共識。他發現,<mark>將思考視覺化,是破解現代人認知超載的關鍵</mark>。這對每天處理大量訊息的香港職場人而言,無疑是場及時雨。 全書以「思考的視覺化旅程」為主軸,從「資訊整理」到「邏輯建構」再到「價值輸出」,層層推進。最令人驚艷的是書中提出的「便利貼思考法」:作者分享了他如何用三種顏色的便利貼,在兩小時內完成原本需要兩天的企劃案——<mark>黃色記錄事實、藍色標註觀點、綠色呈現結論,讓思考路徑一目了然</mark>。這種方法對需要在狹小辦公空間快速協作的香港團隊特別實用。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抽象的思考過程具象為可操作的步驟。書中那個精妙的比喻道盡精髓:<mark>思考就像烹飪,需要先把食材洗淨切好,再按順序下鍋</mark>。作者舉了個生動案例:某團隊為新產品命名爭執不下,當他把所有提案的邏輯脈絡畫成樹狀圖後,最佳選擇立刻浮現。這種「讓思考被看見」的藝術,正是香港企業在快速決策中最需要的武器。 書中關於「一張紙決策法」的章節尤其值得細讀。作者提出:任何複雜問題都應該能濃縮在一張A4紙上說清楚。他帶領讀者練習「框架→要素→關係→結論」的四步思考術,<mark>用視覺框架取代雜亂的腦內風暴</mark>。這讓我想起香港茶餐廳的高效——廚師在狹小空間裡井然有序地完成複雜工序,全靠對流程的視覺化掌控。 這本書最適合三類香港讀者:每天被郵件和會議淹沒的中階主管、需要向客戶展示專業的服務提供者,以及任何想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思考的現代人。當人工智能開始取代基礎分析工作,<mark>可視化的深度思考能力,將成為我們最獨特的競爭優勢</mark>。 ...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