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蘇東坡」標籤的文章

跌宕人生的曠達詩魂,蘇軾,名人傳記

  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無疑是一顆最為耀眼、亦最為親切的巨星。他的偉大,不僅在於文學藝術上的登峰造極,更在於其將宦海浮沉、多舛命運化為筆下瀟灑飄逸的文字與曠達豁然的人生態度。他的生命軌跡,是一首波瀾壯闊的史詩,也是一曲迴盪千年的樂章。 **一、眉山才俊,名動京師** 蘇軾出生於北宋四川眉山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蘇洵雖大器晚成,卻以文章名世,對蘇軾與其弟蘇轍教導極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與蘇轍隨父進京赴考。當時的主考官正是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驚為天人,本欲取為第一,疑是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而置為第二。自此,蘇軾之名震動京師。歐陽修曾感嘆:「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出人頭地」的成語便由此而來。此時的蘇軾,意氣風發,滿懷著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他的仕途。 **二、宦海浮沉,烏臺詩案** 蘇軾的從政時期,正值王安石變法引發的黨爭日益激烈之際。他並非全然反對變法,而是對其中過於激進、與民爭利的措施提出批評,主張循序漸進。這種獨立不倚的立場,使他同時不見容於新黨與日後重新得勢的舊黨。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災難降臨。御史台官員從蘇軾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名,指控他譏諷朝政、誹謗君上。蘇軾被逮捕入京,關押在御史台獄中達四個月之久。御史台別稱「烏台」,此即著名的「烏台詩案」。他一度自度難免一死,甚至寫下「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的絕命詩。最終,因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以及多方營救(包括退休的王安石上書言「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三、黃州淬鍊,東坡居士** 黃州貶謫,是蘇軾人生最大的低潮,卻也是其文學與人格昇華的轉捩點。身為犯官,薪俸微薄,生計艱難。他於城東之坡墾荒種田,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的匱乏,反而讓他更深入地貼近土地與民生。精神的苦悶,則在山水與哲思中得到釋放。他在黃州寫下了震古鑠今的「赤壁三詠」:《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浩嘆,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索;而「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則展現了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念奴嬌》中「大江東去,浪淘...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