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朱仁宗」標籤的文章

起厝 朱仁宗

 **一磚一瓦砌出的人情歲月** 走過深水埗的唐樓街角,老師傅正在修補剝落的水磨石階梯。那種專注的神情,彷彿在修補一段城市記憶。朱仁宗的《起厝》("Building a Home: The Soul of Bricks and the Wisdom of Generations"),就是這樣一部<mark>在水泥砂漿中看見生命哲學的溫暖之作</mark>。 這位出身建築世家的老師傅,用他六十年的砌磚經驗,寫下這本「蓋房子的靈魂指南」。他寫作的初衷再簡單不過:眼看傳統工藝在推土機前消逝,<mark>他要用筆留住那些即將失傳的匠心</mark>。這種堅持,對正在急速變貌的香港街區而言,宛如一封寫給城市的情書。 全書以「蓋一棟房子的生命歷程」為軸線,從勘地基、選木材到上大樑,每個環節都藏著世代累積的智慧。最動人的是「聽石頭說話」的章節:老師傅說,每塊石頭都有最適合的位置,<mark>關鍵是用手心去感受它的紋理與性格</mark>。這種對材料的尊重,讓人想起香港戰前騎樓的磚砌工藝——那些歷經風雨仍屹立不搖的牆面,見證了何謂「物盡其用」。 《起厝》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技術活化成生活哲學。書中記載了「師徒對話」的珍貴片段:年輕學徒問為何要費時打磨榫頭,老師傅答:「<mark>看不見的地方更要用心,這叫對得起天地</mark>。」這種敬業精神,在凡事求快的現代社會,猶如暮鼓晨鐘。 關於「風水與科學」的詮釋尤其精彩。朱師傅不談玄妙之理,而是務實解析:所謂風水,其實是<mark>前人對日照、通風、排水的生活智慧結晶</mark>。他舉例傳統三合院的佈局,如何讓夏季涼風自然流通,冬季避開寒風侵襲。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香港狹小居住空間的規劃特別受用。 書中最觸動心弦的,是「蓋房子與養孩子」的巧妙類比。老師傅輕聲說:<mark>房子要呼吸,要成長,要與居住者一起變老</mark>。他回憶參與修建的老屋,三十年後重訪時,看見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遮蔭大樹,牆面爬滿歲月痕跡卻依然堅固。這種時間積澱的美,在追求即時滿足的今日尤其珍貴。 這本書最適合這些香港讀者:住在蝸居卻渴望生活質感的年輕人、負責老屋維修的物管人員、所有在石屎森林中尋找...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