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李開復」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一網情深,李開復

  讀書報告-一網情深,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學術與職場履歷可謂亮眼,他擁有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在微軟、谷歌等跨國科技企業擔任高管,更是早期推動互聯網在華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這本《一網情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ISBN 9787010065632;聯經出版公司另以《與李開復對話》出版,2007年版,ISBN 9789570832174),英文可對應為Deep Affection for the Internet,是他透過與網友的數百次互動,匯總而成的「互聯網時代的成長對話錄」,記錄了他對年輕人困惑的解答,也藏著他對互聯網「連接人、幫助人」價值的堅信。 李開復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開通博客後,收到來自全球各地年輕人的留言——有人問「如何面對職場中的不公平」,有人困惑「該堅持興趣還是妥協現實」,還有人因家庭壓力而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他發現,互聯網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連接不同人生、分享經驗智慧」的平台,於是決定將這些對話整理成書,讓那些沒機會直接互動的年輕人,也能透過文字獲得啟發,同時傳達「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關愛與幫助』」的理念。 書籍大綱以「網友提問+李開復解答」的形式展開,沒有嚴格的章節劃分,卻圍繞「職場成長、人生選擇、心態調整」三大核心話題形成有機整體。每一個問題都來自真實的年輕人,每一次解答都飽含李開復的真誠——比如有網友問「在香港工作,面對高房價與高壓力,如何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他沒有空談「樂觀心態」,而是分享自己當年在國外求學時,「靠兼職賺生活費,同時堅持每天半小時彈鋼琴放鬆」的經歷,告訴對方「無論壓力多大,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熱愛,就能找到堅持的動力」;有網友困惑「想轉行做互聯網,卻怕年齡太大」,他則以「身邊有35歲從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靠認真學習最終做出成績的朋友」為例,鼓勵對方「只要有行動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它跳脫了「專家教導式」的寫作風格,更像一本「朋友間的對話錄」。李開復從不擺出權威姿態,反而常說「我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你,但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這種謙遜的態度讓文字充滿溫度。比如面對「香港年輕人創業難」的問題,他沒有簡單說「加油」,而是分析「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資源與金融支持,創業者可以從『結合本地需求的小項目』入手,逐步積累經驗」,既有現實分析,又有具體建議,比空洞的鼓勵更有用。 書...

讀書報告-做21世紀的人才,李開復

  讀書報告-做21世紀的人才,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背景向來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他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在微軟、谷歌等頂尖科技企業擔任高管,深耕科技與管理領域數十年,對「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新時代」有深刻的思考。這本《做21世紀的人才》(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版,ISBN 9570830921),英文可理解為Being a Talent in the 21st Century,是他專門為新世紀年輕人寫就的「人才培養指南」,旨在告訴大家「21世紀的成功,取決於你是否具備與時代匹配的核心素質」。 李開復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招聘與管理過程中,發現許多求職者雖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卻缺乏21世紀企業真正需要的能力——有人面對複雜問題時不知如何拆解,有人在團隊中無法有效溝通,還有人因缺乏創新思維而難以突破瓶頸。他意識到,傳統的「知識型人才」已無法滿足新時代需求,於是希望透過本書,梳理出21世紀人才的核心素質,幫助年輕人規避「只重知識積累、忽視能力培養」的誤區,成為真正適應時代的人才。 書籍大綱以「21世紀人才的核心素質」為主線,先分析新世紀的時代特徵——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帶來的競爭加劇,再從「創新能力、跨界思維、溝通協作、終身學習」四個核心維度展開,每個維度都搭配具體案例與實踐方法。比如在「創新能力」章節,他提到「創新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在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並分享自己在微軟時,團隊為了優化用戶體驗,「走訪數千名用戶,收集反饋後反覆調整產品,最終推出受歡迎的功能」的經歷;在「終身學習」部分,則強調「21世紀的知識更新速度超過以往,停止學習就等於放棄競爭力」,建議讀者養成「每天花30分鐘學習新領域知識」的習慣。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李開復以「企業管理者+學者」的雙重身份,提供了「從需求側看人才培養」的視角。他不像傳統教育類書籍那樣只講「該學什麼」,而是從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出發,讓讀者清楚知道「自己該補什麼」。比如他提到,香港的金融、科技產業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跨領域能力」——金融從業者需要懂基礎的數據分析,科技人才需要了解市場需求,這正是本書強調的「跨界思維」。他還舉例說,曾有香港年輕人因同時具備「金融知識+編程能力」,在金融科技領域快速脫穎而出,這類案例讓香港讀者更易感受到「21世紀人才素質」的現實意義。 書籍的...

讀書報告-與未來同行,李開復

讀書報告-與未來同行,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學術與職場背景向來備受矚目,他擁有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是科技領域兼具學術造詣與產業視野的權威人士。這本《與未來同行》(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ISBN 7010058679),英文可對應理解為Walking with the Future,是他基於對科技趨勢的判斷與年輕人成長需求的洞察,寫就的一本「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指南書。 李開復寫作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與全球年輕人的交流中,發現許多人雖對未來充滿期待,卻不知如何應對科技變革帶來的挑戰——有人擔心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工作,有人想投身科技領域卻不知從何入手,還有人因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陷入焦慮。於是他希望透過本書,將自己對科技趨勢的判斷與職場經驗相結合,告訴讀者「未來不是用來恐懼的,而是用來準備的」,幫助大家在變化中找到確定性。 書籍大綱圍繞「科技趨勢與個人成長的共生關係」展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發展方向,指出「未來的工作將更強調『人機協作』,而非『人機對抗』」;第二部分講述如何培養應對未來的核心能力,如「跨界學習能力、創新思維、溝通協作能力」;第三部分則分享他與年輕人互動的真實案例,解答「如何平衡興趣與職業規劃」「面對行業變革時如何轉型」等常見問題。比如在談及「跨界學習」時,他提到自己當年從計算機領域拓展到管理領域,正是透過「系統學習管理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才實現了從技術專才到管理人才的轉變。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李開復既能用通俗的語言解讀複雜的科技趨勢,又能將趨勢與個人的具體行動結合起來。他在書中提到,當年預測「移動互聯網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時,曾建議年輕人「多關注用戶需求,無論從事技術還是產品崗位,都要懂用戶、懂市場」——後來的發展證明,那些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脫穎而出的人,大多具備「技術+用戶思維」的復合能力。對香港年輕人來說,面對數碼港、科學園等科技產業的發展機遇,這樣的趨勢分析與行動建議,無疑是寶貴的參考。 書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科技趨勢預判書」,更是「年輕人成長陪伴書」。李開復沒有一味強調「科技有多厲害」,而是反覆提醒讀者「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的情感、創造力與責任心都是無法被取代的」。他在書中寫道:「未來的競爭,不是人和機器的競爭,而是擁有機器思維的人,與固守傳...

讀書報告-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

 讀書報告-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學歷與資歷可謂業界典範,他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其後在微軟、谷歌等跨國科技企業擔任高層管理職務,深耕科技領域數十年,兼具學術深度與產業實戰經驗。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版,ISBN 9570829834),正是他結合自身職場歷程與人生思考的代表作,英文對應書名雖未單獨標註,但核心精神與其「積極影響他人」的理念高度一致。 李開復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職場中見到太多年輕人陷入「盲目模仿他人、忽視自我價值」的困境——有人執著於複製成功人士的路徑,最終迷失方向;有人因外界期待而背離自己熱愛的領域,徒留遺憾。於是他希望透過本書,告訴讀者「成功從不是單一標準,做最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為迷茫中的人提供一份找到自我價值的指南。 書籍大綱以「成功的多元標準」為核心展開,先打破「賺大錢、當高管就是成功」的固有認知,接著從「自覺、自勵、自警、自醒」四個層面,講述如何認清自我優勢、設定合理目標、克服成長困境,最後強調「用誠信與責任心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幫助他人」的成功觀。比如在「自覺」章節,他提到要透過「自我反思+他人反饋」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邊界,避免「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長處競爭」;在「自勵」部分,則鼓勵讀者「把每一次失敗當成調整方向的機會,而非否定自我的理由」。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李開復以自身經歷為例,讓抽象的成功理念變得具體可踐。他提到自己當年在微軟負責亞洲研究院時,曾有團隊成員因懼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項目,他沒有批評,而是分享自己博士階段「為了攻克語音識別技術,反覆實驗數百次才取得突破」的經歷,告訴對方「失敗不是恥辱,不敢嘗試才是」。這樣的案例貼近生活,比空洞的道理更易引發共鳴,尤其對香港年輕人來說,面對高壓的競爭環境,這類「以失敗為養分」的理念更具現實意義。 書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跳脫了「成功學」的套路,不灌輸速成方法,而是強調「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性。李開復在書中寫道:「真正的成功,是讓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同時讓身邊的人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這與香港社會近年提倡的「多元發展、關愛共融」理念不謀而合。比如香港有年輕人放棄金融業的高薪,選擇投身社會企業,用科技幫助基層群體,這正是「做最好的自己」的生動體現——不被世俗標準綁架,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價值。...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