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傳記:俠影下的儒心**名人傳記
查良鏞(金庸)曾言:「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句瀟灑的語錄,實則蘊含著他歷經家國動盪、江湖浮沉後淬煉出的通透。他的一生,恰似其筆下群俠的縮影:既有「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儒家擔當,亦有「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道家清醒。 **少年風骨與亂世啟蒙** 金庸出身浙江海寧查氏,家族「一門七進士,叔姪五翰林」的輝煌,奠定其儒學根基。然而抗日烽火中,他親見「亂世之人不如狗」的悲愴,遂在《東南日報》撰文疾呼:「寧可無武,不可無俠!」戰時於中央圖書館遍覽群書時,他悟出:「武功可敗,俠心不可朽」,此信念後來化為《射鵰》中郭靖死守襄陽的壯烈。 **江湖筆墨與明報風雲** 1955年,因緣際會創作《書劍恩仇錄》,他借乾隆與陳家洛的糾葛嘆道:「強極則辱,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種對極端狀態的警惕,貫穿其創作。創辦《明報》後,他更以筆為劍,在社論中寫下:「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將俠義精神注入時局評論。當世人讚其小說瑰麗,他卻在《倚天》後記中冷然道:「這世界上真正的優越感,來自於對別人的慈悲。」 **晚境徹悟與文化薪傳** 經歷三段婚姻與長子早逝之痛,他在《神鵰》中早已埋下伏筆:「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晚年修訂作品時,他將《鹿鼎記》中韋小宝的結局改為歸隱,並坦言:「最理想的離去,就像清風吹過水面,不留痕跡卻處處有情。」二訪台灣時,他對學者提及:「儒家教人拿起,道家教人放下,我這一生都在拿與放之間尋覓平衡。」 **終章:大鬧後的寂靜** 金庸晚年受佛教影響愈深,曾援引《天龍八部》開篇:「雖萬千人吾往矣,不過是心中執念。」臨終前他留下箴言:「願作人間雨,潤物細無聲。」這位創造了十五部天書的文俠,最終以「悄然離去」踐行了自己的人生觀——如黃藥師的玉簫聲斷,似張三丰的松間長嘯,留給世間永不消散的俠氣餘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