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2, 2025的文章

讀書報告-灰階思考,謝孟恭

在投資的世界裡,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常讓人陷入盲點,仿佛每隻股票非漲即跌、每項決策非對即錯。然而,謝孟恭在《灰階思考》中打破這種簡化框架,提出「灰階」的概念——就像黑白攝影中從純白到深黑的過渡層次,投資決策往往存在中間地帶,需要更細膩的觀察與分析。這本以「股癌製作人」為標籤的著作,不僅是投資指南,更是一堂思維升級課,引導讀者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辯證」。 灰階思維:投資的「第三種解法」 謝孟恭以「股癌」一詞點出多數人的投資困境:要麼盲目追漲殺跌,要麼徹底悲觀離場。這種極端思維如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直線邏輯,卻忽略市場的複雜性。書中舉例:「當媒體大肆渲染某產業將爆發成長時,灰階思考會問:『爆發的條件是否具備?風險在何處隱藏?』」這讓我想起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技法——畫面不填滿,意蘊卻更深远。投資亦如此,留出思維的空白,才能容納更多可能性。 作者強調「灰階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承認無知」。他以自身經歷說明,早年過度自信導致屢屢碰壁,直到學會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找到平衡點。例如,評估一檔股票時,不再追求「一定會漲」的絕對答案,而是思考「哪些條件成立時,漲幅機率更高?若條件破壞,止損點在哪?」這種思維轉換,如同從「開關」進化為「潛望鏡」,讓人看得更遠、更立體。 市場的「灰度」與人性的對話 書中另一精采比喻是「市場如鏡,照見的不是K線,而是人性的折射」。謝孟恭指出,多數人將虧損歸咎於外部因素,卻忽略內在情緒的干擾。例如,當股票下跌時,恐懼讓人猶豫是否止損;當上漲時,貪婪又誘使人追加倉位。這種「情緒與理性的拔河」,恰似灰階中的明暗對比——沒有絕對的理性,但可以透過「灰階紀律」(如設定停利停損點)讓情緒處於可控範圍。 作者更進一步,以「棋局與棋盤」的比喻闡述策略本質。短期交易如棋局,需靈活應變;長期投資如棋盤,需穩固框架。他提醒讀者:「別把戰術的勝利當成戰略的成功。」例如,某次短線操作獲利可能僅是運氣,若因此擴大倉位,反而暴露更大風險。這種思考模式,恰似中國園林中的「借景」手法——不執著於單一景觀,而是將遠近、虛實納入整體考量。 從「知道」到「做到」的灰階橋樑 謝孟恭並未止步於理論,而是提供實務工具。他設計「灰階檢核清單」,要求投資者在決策前自問: 我對這檔股票的認知,有多少來自客觀數據?多少來自市場情緒? 若反向操作(如看漲卻買跌),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這筆投資的...

讀書報告-超前部署賺好股,楊延霈,

  「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這句書封上的核心標語,揭開了《超前部署賺好股》的底層邏輯:投資不是短跑,而是需要策略與耐心的馬拉松。作者楊延霈以自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的轉變為經緯,結合技術面與基本面分析,提出一套「超前部署」的方法論。這本書不僅是技術指南,更是一份「心法」傳授,幫助讀者避開市場噪音,建立長期獲利系統。 「超前部署」的核心:布局長線,忽略短線 楊延霈開宗明義指出,多數人虧損的主因是「過度關注短期波動」。他以「農夫種田」比喻投資:農夫不會每天挖起種子檢查生長情況,而是預判氣候、土壤條件後,耐心等待收成。同理,投資者應先分析產業趨勢、企業護城河,再以合理價位長期持有。書中舉例:若某公司市占率穩定、現金流健康,即使短期股價下跌,仍應堅持持有,因為「時間會攤平波動,讓價值顯現」。 這種思維打破「高風險高報酬」的迷思。作者強調,真正的低風險高報酬,來自「提前布局」——當市場尚未發現價值時進場,利用時間複利累積收益。例如,他分析某隻電動車產業股時,並未追高熱門時點,而是觀察政策趨勢、技術突破後,在估值合理區間分批建倉。這種策略如同「順水推舟」,借市場趨勢而非對抗波動。 技術面與基本面的「雙鏡觀察」 楊延霈提出「兩軸分析法」:技術面用於選時,基本面用於選股。他以「望遠鏡與顯微鏡」比喻兩者關係——基本面如望遠鏡,看清產業長期方向;技術面如顯微鏡,捕捉進場時機。例如,當某能源股因短期利空下跌,但基本面顯示綠能需求持續增長,技術面出現底背離訊號時,便是「超前部署」的良機。 書中詳細解說「均線系統」與「量價關係」的應用,但提醒讀者:「指標是工具,不是聖旨。」他以自身失敗案例說明,過度依賴單一指標可能導致誤判。例如,某次因忽略整體市場趨勢,單看個股技術面買進,結果遭遇系統性風險。這讓他領悟:「投資如同航海,不能只看船內儀表,更需觀察海洋氣候。」 心理層面的「反人性」修煉 「市場最聰明的地方,就是讓多數人覺得自己聰明。」這句辛辣的洞見,直指投資者常犯的過度自信。楊延霈強調,超前部署需克服「FOMO(害怕錯過)」與「處分效應」(虧損時死抱、獲利時急賣)。他設計「心理紀律三原則」: 設定停利停損點前,先問自己「能否承受最壞情況」。 每次交易後寫日誌,記錄情緒與決策邏輯。 定期檢視投資組合,但避免每天看盤。 這些原則如同「思維的減震器」,幫助讀者在波動中...

讀書報告 - Our Dollar, Your Problem:「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Kenneth S. Rogoff,版主推介

如果全球經濟是一個操場,那麼美元就是那個個頭最大、所有遊戲都得聽他規則的孩子。這個比喻,或許能幫我們輕鬆進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這本視野宏大的著作。書名一語道破天機——「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這不僅是本書的核心,更是過去七十多年來全球金融體系最寫實的縮影。羅格夫像一位經驗老道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戰後經濟的風風雨雨,用內行人的銳利眼光,拆解美元霸權下的全球金融真相,並為我們指向一條充滿挑戰的未來之路。 羅格夫開篇便點明一個關鍵事實:「美元不僅是美國的貨幣,更是世界的貨幣。」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的意涵卻極為深遠。它意味著,當美國政府決定印鈔票刺激經濟時,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由巴西的消費者承擔;當美聯儲決定升息時,遠在斯里蘭卡的企業可能會因為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暴增而破產。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這種不對稱的關係:「這就像一場巨大的派對,美國負責決定何時開酒、何時收走酒杯,而其他賓客則必須承受隨之而來的狂歡或宿醉。」這種「溢出的效應」,正是全球經濟動盪的主要根源之一。 書中花了相當篇幅回顧美元如何登上王座。羅格夫並不將此簡單歸因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他精闢地指出:「美元的霸主地位,一半來自設計,一半來自慣性。」在金本位制崩潰後,世界需要一個「錨」,而美國龐大的經濟體量、深流的金融市場和(相對)穩定的政治體制,使其成為不二人選。然而,這種依賴形成了一種路徑鎖定,他形容道:「全球經濟就像一列火車,在美元的軌道上行駛了太久,以至於現在要更換軌道,不僅工程浩大,且風險難測。」這種慣性,使得即使美國政策出錯,世界在短期內也難以找到替代方案。 作為親身參與多次金融危機處理的內幕人士,羅格夫對新興市場的困境有著深刻的同情與洞察。他直言不諱地寫道:「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全球資本流動就像季節性颶風,帶來充沛雨水的同時,也蘊含著摧毀家園的力量。」當美元廉價時,資本如潮水般湧入,推高資產價格,創造一片繁榮幻象;一旦美元轉強、利率上升,資本瞬間退潮,留下滿目瘡痍的金融危機。書中詳述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等,無一不是這齣劇本的反覆上演。他提醒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暫時由別人買單的午餐。」 那麼,問題的根源——美國的巨額債務與赤字——又如何呢?羅格夫對此發出了嚴厲的警告。他認為,美國無節制地揮霍其「囂張的特權」,正在侵蝕美元霸權的根基...

蔡瀾說笑,蔡瀾**

讀書報告‑說笑,蔡瀾,版主推介 縱然世間百態倥偬,能以一笑解千愁者,必是參透生活智慧之人。蔡瀾以《說笑》為筆,將數十年觀察世情、品味人生的體悟,化作閒話家常般的文字,彷彿與讀者圍爐夜話,將「幽默」這看似飄渺的命題,拆解成生活裡触手可及的糖霜。他寫幽默不故作高深,卻如老茶客手邊的紫砂壺,在潺潺流動的市井故事裡,泡開一室清歡。 一、幽默是潤滑劑,亦是照妖鏡 「所謂幽默,不過是化解尴尬時的聰明轉彎。」蔡瀾以電梯裡偶遇陌生女子放屁的場景開篇,將人們臉紅心跳的窘態化作一抹會心微笑。他說舊時粤語殘片裡的滑稽橋段,演員們總在摔個狗吃屎後搔搔頭傻笑,那瞬間的「不完美」,反而讓銀幕前的觀眾鬆了鬆繃緊的肩颈——這正是幽默最原始的魔力:以四兩撥千斤的輕盈,消解生活施加的尷尬重壓。 書中提及某次在餐廳目睹顧客刁難侍應,蔡瀾卻以「這魚若會說英文,早被請去聯合國當翻譯」一語破局。這看似荒誕的比喻,實則暗藏機鋒:當荒謬被赤裸裸攤在陽光下,惡意便失了藏身之處。他總說「搞笑是門手藝」,而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揶揄裡藏著悲憫,就像他寫街邊擺攤的賣藝人,那些自嘲的俏皮話裡,分明淌著淚水曬成的鹽。 二、笑聲背後的生存哲學 「吃飽撐的才去研究幽默,餓著肚子的人只會罵娘。」蔡瀾不諱言幽默的「奢侈品」屬性,卻又以自身經歷證明,再困頓的境遇也攔不住智者找樂子的腳步。他講年輕時在電影廠當小工,眾人累得直不起腰,偏有老場務總能從道具箱翻出些古怪玩意兒:把假鬍子貼在下巴唱黃梅調,或者把茶杯倒扣當烏鴉叫。這些「無意義的歡愉」,恰似漫漫黑夜裡的流萤,雖不足以照亮前路,卻能讓人暫忘疲憊。 書中特辟章節談「自嘲的藝術」,認為敢拿自己開涮,才是真正的豁達。他舉某位脫髮友人自稱「智慧噴泉」的例子,又說自己常被譏為「老來俏」,卻總笑答「愛美何罪之有」。這種「認領嘲諷」的姿態,實則是以柔克剛的生存智慧——當你願意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世界便少了許多刺向你的刀刃。 三、從「聽笑話」到「活成笑話」的升華 蔡瀾極反對將幽默程式化,認為「段子手」的技巧終究流於表面。他推崇的是將幽默感融入血肉,像老茶客識別茶香般自然:某次在東京居酒屋,見鄰座老者將生雞蛋倒進啤酒杯,邊攪邊嘟囔「這是懶人版玉子燒」,那種將荒唐行徑合理化的囂張,反而成就了獨特的生活詩學。 書中穿插諸多喜劇演員的軼事,發現頂級笑匠往往私底下沈默寡言。卓別林私下拘謹如處男,周星馳片場沉默似幽...

讀書報告 -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William Bernstein

投資,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只能憑著感覺前進,結果往往是在風浪中迷失方向。William Bernstein 的《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正是為所有投資者繪製的一張詳盡航海圖。這本書不像那些充滿專業術語、讓人望而生畏的金融教科書,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告訴你如何穩健地航向財務自由的彼岸。 Bernstein 開宗明義指出,成功的投資並非依靠猜測市場走向或追逐熱門股,而是建立在四個堅實的支柱上:理論、歷史、心理和產業。這四大支柱如同桌子的四隻腳,缺一不可。他巧妙地比喻道:「沒有理論的投資,就像在沒有藍圖的情況下蓋房子;忽視歷史,就像不看天氣預報就出海。」這句話簡單卻深刻,點出了許多投資者失敗的根本原因——他們往往只關注眼前的漲跌,卻忽略了背後的基本原則。 首先,讓我們談談「理論」這根支柱。Bernstein 強調,投資的核心理論其實並不複雜,就是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和長期持有。他有一句名言:「市場是一個投票機,而不是秤重機。」這句話生動地說明了短期內股價波動往往是由投資人情緒驅動,而非企業的真正價值。因此,與其每天緊盯股價,不如好好規劃自己的投資組合,把資金分散到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這就像農夫不會把所有的種子都撒在同一塊田裡,因為他知道,多樣化才能確保無論天氣如何變化,總有一部分作物能夠豐收。 書中的第二根支柱是「歷史」。Bernstein 帶領讀者回顧了金融市場的百年興衰,從鬱金香狂熱到網際網路泡沫,每一次狂熱與崩盤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提醒我們:「那些不記得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當你了解市場曾經歷過多少次繁榮與蕭條的循環,就會明白,眼前的危機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這種歷史視野能幫助我們在市場恐慌時保持冷靜,甚至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第三根支柱「心理」,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最關鍵的一部分。Bernstein 一針見血地指出:「投資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鏡子裡的自己。」我們的情緒——貪婪、恐懼、過度自信——常常讓我們在市場高點時盲目追漲,在低點時恐慌拋售。他用了個精彩的比喻來說明這種心理陷阱:「這就像開車時一直盯著後視鏡,而不是前方道路。」想要成為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被市場的噪音所干擾。 最後,「產業」這根支柱揭露了金融界的現實面。Ber...

一點相思,蔡瀾

 - 读书报告-《一點相思》, 蔡瀾 【開篇:閒話蔡瀾與他的文字江湖】 若說香港文化圈有哪位老饕最懂把生活過成詩,蔡瀾先生定在名單前列。這位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的老先生,總能用筆尖將美食、美人、美景化作滾燙的煙火氣。《一點相思》恰似他煙斗裡縷縷青煙,將人間情事燒成溫潤的灰燼,再以文字重新拼湊出相思的千種模樣。 【相思何物?且看筆下繾綣】 書中無壯烈愛戀,亦無刻骨斷腸,蔡瀾的相思是茶壺裡舒展的楓葉,是街角麵包坊飄來的焦糖香。寫與舊情人共嘗的「蝦醬炒空心菜」,說那醬料鹹鮮與菜梗脆嫩如何在舌尖糾纏,彷彿聽見作者笑瞇瞇道:「吃飽了,相思便淡些。」又論及東京居酒屋的清酒,「溫得恰到好處時,連寂寞都變得溫潤」,這般舉重若輕的比喻,恰似他教人「吃好喝好」的人生哲學。 書中佳句如夜市燈籠,三步一閃:「懷念某個人,其實是懷念與那人共處的自己」一語道破情愛本質;「相思像粵語殘片,黑白畫面裡總有抹不掉的溫柔」則讓老香港情懷撲面而來。蔡瀾寫情不煽情,倒像茶樓裡推車仔的阿姐,掀開蒸籠蓋,白煙撲騰間遞來一句:「趁熱啦。」 【食色性也,卻道天長地久】 全書最妙處,在於將「相思」從情慾泥沼裡打撈起,曬成生活裡的果脯。寫與藝妓對飲,不談風月只論茶道;追憶新加坡童稚時的椰槳飯,街坊鄰裡的笑鬧聲竟比情歌更動人。這讓我想起他處處留情的「老不修」形象下,藏著「一輩子活三輩子」的通透——相思不必專屬於愛侶,亦可獻給逝去的時光、遺失的味覺、再會無期的故人。 他形容京都古寺的懷石料理:「器皿與食材的對話,比情書更動人」,這般將食與情交融的筆法,恰似中國水墨裡的留白,讓讀者自行填滿記憶中的飯香與淚痕。當寫到在西班牙小鎮偶遇的老嫗,用粗陶碗盛來隔夜海鮮飯,卻贈他「比陽光更暖的笑」,此刻的相思早已超越男女狹義,成了對人間溫情的永恒飢渴。 【老饕的相思藥方】 蔡瀾開出的相思解藥,帶著市井智慧的光澤:去擁抱帶魚腥味的晨間魚市,去學做會讓指尖沾滿香料的咖喱,去和陌生街角賣花的老婦聊句天。他在馬來西亞寫道:「剝開榴槤時那聲脆響,比任何誓言都像承諾」,這看似荒謬的比喻,卻暗藏東方文化裡「民以食為天」的豁達——既然人生如朝露,何不把相思佐餐? 書末「自渡篇」最見風骨,他說人總要學會「把淚水熬成老火湯」,又調侃「想哭時就吃辣,辣出眼淚便分不清悲喜」。這些話像極茶樓裡那位穿白襯衫的瘦削老人,邊替你斟普洱邊漫不...

读书报告-往事如真2-5集,林燕妮

【開篇:捻字為香,憶如潮湧】 林燕妮以綺情筆触寫自傳式小品,總叫人分不清是小說還是人生。《往事如真》二至五集,恰似一盒氈磨得發亮的舊時胭脂,輕啟蓋匣,便有撲鼻芬芳湧出。那些愛海彷徨的歲月,被她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筆觸剖開,讀者便跟著她纖細的文思,跌入「回憶是個奇異的調色盤」的時空褶皺裡。 【第二集:愛若微塵里的星芒】 「愛情像蝴蝶,美麗却脆弱」,此句彷彿預言了書中人物紛飛的情絮。當女主角在淺水灣的海風中與舊愛重逢,林燕妮寫道:「他的眼神像落單的鴿,在暮色裡找不到歸途」,將遲疑與悵惘凝成具象畫面。對於都市男女的情感拉鋸,作者不諱言其膚淺卻真實:「我們像兩尾漁缸裡的熱帶魚,隔著玻璃卻以為隔著整片海洋。」 書中對社交場的描摹尤見功力。晚宴上「水晶燈像倒懸的星河,胭脂香混著魚翅羹的氤氳」,驟看是綺麗場景,細品方知暗藏疏離。當女主角看著舞池中旋轉的男女,倏然覺悟「原來歡笑也是可以租賃的」,這般警句如銀針刺破浮華氣球,叫人觸目心驚。 【第三集:情劫如荼靡的春光】 「戀愛中的女子,智商不如一尾金魚」——林燕妮總敢用戥子稱量真心。當女主角陷入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作者以「我們在愛情裡都是瞎眼的摸象人」點破執念。那些「以為能攥住流沙,卻任指縫淌光」的比喻,將患得患失的心境刻畫得纖毫畢現。 對於離別場景的處理更顯功力。月台上「蒸汽霧模糊了車窗,也模糊了告別的唇形」,筆尖輕點便暈染出千種離愁。當舊情終成「卡在喉嚨的魚刺」,讀者竟覺酸澀中帶著荒謬的痛快——這正是林氏敘事的高明處,總能在傷痛處撒把糖霜。 【第四集:浮世裡的蓮花燈】 「婚姻是座迷霧森林,我們都弄丟了彼此的足印」,此語道盡多少圍城心事。當女主角在雜誌專訪中談及夫妻相處,「愛是日復一日的校對手錶,卻總差幾分鐘的默契」,將抽象概念化為生活隱喻,頗見詩心。 書中穿插的港島風物寫實如油畫:「銅鑼灣的霓虹像打翻的胭脂盒,灣仔的街市永遠飘著魚檔的咸腥」。當女主角在半山扶梯看人群來往,竟覺「每張面孔都是未完待續的章回小說」,這般視角令都市叢林忽生詩意,恰似「在鋼筋縫裡種出玫瑰」。 【第五集:破曉時分的蝶翅】 「成長是場盛大的脫蛹,雖痛卻不得不向前拱」,林燕妮寫女子覺醒尤其動人。當女主角終於直面內心,那句「我不要再做他人眼中的水墨畫,我要當自己的抽象派」幾可視為新女性宣言。對於自我贖救的描寫更見深意:「原�谅不是施捨,是給自己的心鬆綁」...

讀書報告-《自住剛需購屋指南:這才是人住的!20種機格局大公開,Sway寫給你的買房護身符》

在房價高漲、市場訊息雜沓的當下,購屋對普通人而言猶如走入迷陣。Sway的《自住剛需購屋指南》恰似一張清晰的藏寶圖,以「機格局」為核心,拆解購屋決策中看似複雜的謎題。本書不談投機炒房,而是聚焦「自住」需求,教讀者如何以理性思維剖析房屋的實質價值,避免被市場虛火燒昏頭腦。作者以淺顯語言搭配大量平面圖案例,將專業建築知識轉化為實用工具,如同書中所言:「看懂當屋平面圖,買房贏一半!」這句話不僅是口號,更是全書的精髓縮影。 一、格局的謊言與真相:打破「樣板房幻覺」 市場上許多房屋銷售仰賴「美顏濾鏡」——精修樣板房、華麗廣告文案,但Sway直指核心:平面圖才是真相。他房屋比喻為「人體骨架」,修皮相,若骨架有缺陷,再美的裝飾也掩飾不了結構性問題。例如,書中分析「刀把型」戶型時,以「血液循環不暢」比喻走廊過長導致的空間浪費,並提醒讀者:「每多一公尺走廊,就少一坪實用面積。」這樣的比喻讓抽象概念具象化,讀者易於理解。 本書列出20種常見機格局,包括「動線交叉戰區」、「陽台黑洞」等生動分類。作者特別強調「機能動線」的重要性,以「廚房到餐桌的距離」為例,若需穿越客廳,不僅影響效率,更顯示空間規劃失當。他建議讀者想像日常生活場景:晨間廁所與廚房的使用衝突、收納物品的動線是否合理……這些細節往往被購屋者忽略,卻是居住品質的關鍵。 二、數據的力量:用「坪效」擊敗感性衝動 「買房不是買愛馬仕,不能只為品牌付費。」Sway以犀利比喻點出購屋本質。他提出「坪效計算公式」,將總價除以實得面積,得出每坪實際成本,並對比同區域均價。例如,若一戶房總價1000萬,實得面積20坪,坪效50萬,若該區域合理價為45萬,多出的5萬即是「格局稅」或「景觀稅」。這種量化方式幫助讀者冷靜分析,避免為「窗外的樹」或「華麗大廳」支付不合理溢價。 書中亦強調「機會成本」概念:若將高額首付與貸款投入不理想房產,可能喪失換取更優質資產的機會。作者以「房產如股票,選錯標的套牢十年」提醒讀者,自住需求亦需兼顧保值性。 三、實戰心法:從「護身符」到「談判術」 本書不僅提供技術分析,更傳授心理戰術。Sway將購屋流程比喻為「戰鬥遊戲」,建議讀者建立「需求清單」與「底線價格」,避免被仲介牽著鼻子走。例如,他指出仲介常以「這間快沒了」製造焦慮,但讀者應冷靜反問:「上一筆成交價是多少?空屋率如何?」掌握數據才能反制壓力。 在談判技巧部分,作者...

讀書報告-《阿甘投資法: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

在投資世界中,多數人追求複雜的策略、即時的訊息,卻往往忽略「簡單」的力量。關又之的《阿甘投資法》以電影《阿甘正傳》為靈感,提出一套「減法投資」哲學: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通過定期定額、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實現穩健財富累積。本書反潮流而行之,將投資簡化為「設定自動轉帳後忘掉帳戶」的過程,恰似阿甘的純粹與堅持,在喧鬧的市場中訴說一則「慢即是快」的財富故事。 一、破除迷思:為什麼「努力」反而賺不到錢? 作者開篇即質疑傳統投資者的「勤勞迷思」:每日盯盤、分析財報、追逐熱門產業,卻因情緒波動與交易成本消耗收益。他以「農夫種田」比喻長期投資:若天天挖起種子檢查生長情況,反而無法收成。數據顯示,1980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年化報酬率約10%,但散戶平均報酬僅3-4%,主因即是频繁交易與選股失誤。 書中提出「三不原則」——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並非偷懶,而是基於「有效市場假說」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結論。作者指出,市場已反映所有公開訊息,個人選股難以持續超越大盤;而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更常導致「高買低賣」。因此,「什麼都不做」反而成為破解困局的最優解。 二、核心策略:定期定額+指數化,打造「無腦賺錢機器」 關又之將阿甘投資法具象化為「自動潑水機」:設定後無需人工干預,靠系統化操作獲利。具體而言,投資者需選擇寬基指數ETF(如標普500、MSCI全球指數),並以每月固定金額投入,無視市場波動。這種「平均成本法」能稀釋漲跌風險,例如某月股價下跌,同樣金額可買入更多份數,長期復利效果顯著。 書中以「台積電 vs. 指數基金」案例說明:若2010年起每月投資1萬元於台積電,至2020年報酬率約200%;但若因選股失誤投入「某電子股」,可能面臨虧損。相比之下,投資MSCI台灣指數ETF同期報酬率約150%,雖未登頂,卻避開個股暴雷風險。作者強調:「我們不需要戰勝市場,只需確保分享市場成長的紅利。」 三、心理建設:如何與「懶惰」和平共處? 本書獨到之處在於,將「懶惰」轉化為優勢。關又之提出「三階段心法」: 強迫階段:設定自動轉帳,強制儲蓄,克服「等有錢再投」的拖延。 習慣階段:將投資視為「繳水電費」,培養無意識執行習慣。 無為階段:市場下跌時,以「超市打折」心態看待,反而是累積份數的機會。 他並以「龜兔賽跑」比喻:兔子(主動投資者)雖快,卻常因疲勞或分心停滯;烏龜(被動投資者)憑...

讀書報告-王道經營會計學,施振榮/劉順仁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商業世界裡,許多人將會計視為冷冰冰的數字遊戲,專注於短期利潤和財務報表上的黑字。然而,施振榮和劉順仁合著的《王道經營會計學》卻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它將倫理、人性與長期競爭力融入會計學的框架中,彷彿為讀者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商業的本質不僅是賺錢,更是創造共享價值。作為一位喜歡淺白文字的讀者,我深深被這本書的內容吸引,它用簡單的比喻和生動的語句,將複雜的會計概念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的生活智慧。在這篇讀書報告中,我將分享書中的核心思想,並自然引用一些精彩語錄,希望能讓大家感受到這本書的獨特魅力。 首先,這本書的標題「王道經營」就點出了主軸——它源自古代東方哲學,強調的不是霸道的獨佔,而是共贏共榮的領導方式。作者施振榮作為宏碁集團的創辦人,以其豐富的實戰經驗,將這理念應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書中一開始就提到:「會計不該只是後勤的紀錄工具,而該是前瞻的指南針,指引企業走向永續發展。」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打破了傳統觀念,讓我們看到會計數字背後的意義。好比一個園丁種樹,如果只關注當下的花朵盛開,卻忽略土壤的養分和未來的生長環境,最終樹木可能枯萎;同樣地,企業如果只追求季度財報的亮眼,而忽視倫理和員工福祉,長期競爭力就會受損。書中用這個比喻巧妙地說明了短期主義的危險,並鼓勵讀者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 在談到倫理整合時,作者引用了許多實際案例,例如如何透過會計系統促進透明度和信任。書中有一句佳句寫道:「數字會說話,但它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言,取決於背後的道德選擇。」這讓我聯想到,會計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如果管理者只為了美化報表而操弄數字,最終會像建造在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風浪的考驗。相反地,王道經營會計學提倡「以人為本」,將員工、客戶和社會的利益納入考量,從而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家公司透過會計數據來追蹤員工滿意度和客戶回饋,並將這些非財務指標與財務績效連結,結果發現,當員工感到被尊重時,生產力和創新力都會提升,這就像種下一顆種子,耐心澆灌後,終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種比喻不僅淺白易明,還強化了文章的說服力,讓讀者自然體會到倫理投資的重要性。 另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部分是關於長期競爭力的討論。作者強調,會計學不該只聚焦於成本削減和利潤最大化,而該衡量「無形資產」,如品牌聲譽和知識資本。書中說道:「競爭力不是一場百米衝...

《笑譚兩種》,蔡瀾

笑,是蔡瀾筆下的常客。《笑譚兩種》不教人如何笑,卻透過兩種視角,拆解笑的本質——一種是市井的憨笑,一種是智者的哂笑,兩者交織成生活最動聽的和弦。 他寫茶樓裡顧客聽笑話的反應:「有人噴茶,有人摔筷,像鍋裡突然炸開的爆米花。」這比喻妙極,把無序的笑聲轉化為具象的畫面。書中強調:「笑須有破壞力,像孩童踩碎陽光,不講道理。」這讓我想起禪宗的「無明破執」,笑,原是最直接的解脫法門。 另一種笑,則帶鋒芒。蔡瀾談某文人以諷刺詩嘲諷時局,「字句如投槍,卻裹著糖衣」。他引用書中句:「幽默是劍,笑聲是劍鞘——先讓人卸下防備,再一擊中的。」這讓我想起古龍的刀客,看似荒唐的舉動裡,藏著最凌厲的洞察。 他分析「笑點」如廚師剖魚:「要知筋絡在哪,一刀下去恰到好處。」書中舉某笑話為例:兩人爭誰更懶,一人說「我懶得爭」,另一人答「我連答都懶」。蔡瀾評:「懶到極致反成哲學,像醃漬過的苦瓜,苦中泛甜。」 最動人處,是他寫病榻上的老人聽相聲,「眼縫裡漏出光,像將熄的炭火突然爆個火花」。這讓我體悟:笑,原是對抗荒謬的溫柔武器。書末他寫:「若世界只剩一種笑,我選擇傻笑——至少不讓悲傷獨占臉龐。」 笑譚兩種,蔡瀾** 《笑譚兩種》可謂是蔡瀾幽默哲學的集中體現。他說:「笑話要像雲吞麵,熱辣辣即食最過癮。」書中分為「笑自己」與「笑世人」兩部分,前者溫潤如玉,後者犀利如刀。最精彩的是他對各種社會現象的點評,看似輕鬆調侃,實則入木三分。 「做人最緊要識笑,識笑就識食」,蔡瀾如是說。這句話道出了他的處世哲學——用幽默化解困境,用笑容面對人生。書中每個笑話都是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真正的幽默不是插科打諢,而是一種生活智慧,讓人在笑聲中看透世事,在輕鬆中保持清醒。  

《蔡瀾教室2》,蔡瀾

 《蔡瀾教室2》,蔡瀾 《蔡瀾教室2》非傳統教學,而是「人生破壁指南」。蔡瀾以酒壺當驚堂木,說學逗唱間,把生活哲理兌成一杯濃茶,苦澀裡有回甘。 他談「學習」:「知識如街邊攤檔,不必正襟危坐,邊走邊嘗便是。」書中寫某學者背誦整部詞典,卻不知如何與菜販講價,「像擁有全宇宙地圖,卻迷路在自家後院」。這比喻辛辣,直指學以致用的重要。 論「失敗」,他舉炒菜為例:「焦了?好,從此知火候極限。」又言:「失敗是調味料,沒它,成功太寡淡。」這讓我想起蘇東坡「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哲學——原來人生與做菜,本就是一體兩面。 他勸人保持「笨」態:「智者如滿水杯,裝不進新東西;笨人像空竹簍,晃一晃總有聲響。」書中寫某老婦學電腦,按鍵如彈鋼琴,「錯誤百出卻樂在其中」,蔡瀾讚:「這才是真學問!」 最精采是「好奇心」篇。他比擬好奇心為「貓爪子撓心」,又形容探索如「拆盲盒,可能空手而回,但拆的過程已足夠歡喜」。書末他寫:「若哪天不問為什麼,便是心死的證明。」這話如暮鼓,震落心塵。 結語更妙:「這教室無牆,風雨聲是鈴聲,市井人等皆同窗。」原來,蔡瀾的課堂,從來不在書本裡,而在滾燙的生活中。 在《蔡瀾教室2》中,蔡瀾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他說:「食嘢唔係求其填肚,係同自己對話。」從挑選食材到烹調手法,從品酒到茶道,每一個細節都被他賦予了哲學意味。這不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部生活啟示錄。 「最好嘅調味料,係飢餓」,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道出了享受生活的真諦。蔡瀾教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用心對待每一餐,就是用心對待生命。讀這本書,你會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學會在平凡中創造不凡。這正是蔡瀾獨特的人生智慧。

蔡瀾隨筆,蔡瀾

《蔡瀾隨筆》可謂是蔡瀾生活哲學的集大成之作。他說:「隨筆隨筆,隨心之筆,最見真性情。」書中題材包羅萬象,從飲食男女到人生哲理,無所不談。文字看似隨意,實則字字珠璣,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活得精彩,不如活得明白」,這句話可視為全書的點睛之筆。蔡瀾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體會多深。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智慧長者促膝長談,在輕鬆氛圍中獲得深刻啟迪。

《無序之書》,蔡瀾

 無序之書,蔡瀾** 讀蔡瀾的《無序之書》,彷彿走進了一間琳琅滿目的精神茶餐廳。他說「人生好比搭檯,你嫌隔籬嘈,人家還嫌你論盡」,一語道破生活的本質就是與混沌共舞。書中沒有教條,只有一個個活色生香的生活場景,讓人明白「執生」才是最高智慧。 蔡瀾在書中寫道:「規矩是死物,人才是活寶。」這句話看似隨意,實則蘊含深意。他筆下的無序不是混亂,而是一種更高级的秩序——如同他描寫的街邊大排檔,看似雜亂無章,實則自有其運轉的節奏。讀罷全書,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執著於計劃,反而學會在變數中尋找樂趣,這正是蔡瀾要傳達的生活美學。 在生活的紛擾中,我們總習慣尋找秩序,卻常忽略「無序」本身便是一種美學。《無序之書》如一闋隨心流瀉的詩,蔡瀾以筆為腳,帶我們踏過人生荒原,卻發現野草的亂竄竟比人工花圃更動人。 書中提及:「人生如攤開的報紙,字句零落,偏要自己拼湊出意義。」這話如晨風拂過亂發,提醒我們「亂」未必是缺憾,而是自然狀態。蔡瀾寫吃茶,不講儀式,只寫茶葉在杯中打轉的樣子,像「一群無頭蒼蠅撞出香氣」——比喻粗俗卻鮮活,恰是「無序」的詩意。 他談收藏,不推崇珍品,反寫堆滿舊物的倉庫:「像老人臉上的斑,雜亂卻有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畫的「留白」,但蔡瀾更徹底——他連「白」都不留,直接把顏料打翻在畫布上,卻意外成就一種絢爛。 書中又言:「規矩是給人看的,亂章是給己活的。」這話如一把剪刀,剪開社會規訓的繃帶。他寫友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字跡東倒西歪,卻比工整日記更見性情。這讓我聯想,或許「無序」才是真實的載體,正如暴雨後的泥濘,比柏油馬路更接近土地的呼吸。 蔡瀾的「無序」非蠻橫,而是看透秩序的虛妄後,選擇與混沌共舞。書末他寫:「若哪天世界變得井然,我定懷念此刻的慌亂。」這話像深夜街燈,照亮所有在混亂中尋找意義的靈魂。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