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張維麟」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中國古代醫學與音樂治療》, 張維麟

  在科技昌明的現代,回望傳統醫學智慧,常能發現令人驚豔的先知洞見。張維麟所著《中國古代醫學與音樂治療》一書,便如一座橫跨千年的橋樑,連結《黃帝內經》的五行學說與當代音樂療法,揭示古人如何以「五音療疾」實踐天人合一的醫學哲思。這不僅是醫學史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解码之旅。 全書以「醫樂同源」為核心論述,指出音樂在商周時期便與醫術緊密交織。作者引用《禮記·樂記》「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說明音樂的倫理教化功能,進而延伸至養生治病層面。書中將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與五臟(脾、肺、肝、心、腎),形成一套完整的療癒體系。例如描述角調式音樂時,作者以「春日初生之綠芽」為喻,說明其柔和升發的特性可疏肝解鬱;談及徵調式,則比擬為「夏日正午的陽光」,能振奮心陽、促進循環。這些意象使抽象理論具象化,彷彿讓讀者聽見《陽春白雪》的清越、《胡笳十八拍》的憂傷,皆成為可量化分析的「聲波處方」。 在討論實際應用時,作者細數歷代醫案:唐代孫思邈以《南宮》曲調治療煩躁症,宋代醫家運用「笛聲導引術」輔助氣功練習,明清太醫院更將音樂列入常規養生課程。這些案例如同散落歷史長河的珍珠,被作者以現代醫學視角重新串連。書中特別指出,古人強調「先診其脈,後聽其聲」的個體化治療原則,與現代音樂治療的「以個案為中心」理念不謀而合。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證明人性對療癒的追求始終如一。 然而,作者亦清醒點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古法強調「樂與政通」的社會功能,而當代音樂治療更關注個人心理層面;五音體系面對西方十二平均律音樂時,如何進行跨文化應用?對此,書中提出「古法今用,中西合璧」的創見,建議將五音原理與現代聲頻分析技術結合,開發具文化特性的療癒音樂。作者比喻此為「在傳統土壤種植現代種子」,既保留文化根脈,又促進學科進化。 本書最動人處,在於揭示醫學與藝術的共同本質——對生命的深切關懷。當張維麟引述《莊子·天下》「醫無常方,藥無常品」時,恰與音樂治療「隨機應變,以樂為藥」的精神互文。這提醒我們:無論古今,醫術的最高境界皆是「治未病」,而音樂,正是滋養身心的日常良藥。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醫學與音樂治療》不僅重建了失落的文化遺產,更為當代整合醫學提供新思維。它告訴我們:在分貝與頻率之外,音樂中還蘊藏著祖先的生存智慧,等待我們以敬畏之心重新發掘。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