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讀書報告-別踩過界!」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別踩過界!,吳崇欣

  《別踩過界!》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探討「健康界限」對個人福祉的重要性。作者吳崇欣指出,現代人常因過度承擔他人情緒、過度配合社會期待,導致自我消耗。書中結合理論與案例,闡述如何辨識界限、建立界限,並在維護自主性的同時,保持與他人的健康關係。 開篇即點出「過界」的普遍性:「我們總被教導要體諒他人,卻少有人教我們如何保護自己。」這句直指核心——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觀念,常使界限被視為自私或冷漠。書中舉例,職場中的「老好人」因不敢拒絕額外工作,最終情緒崩潰;家庭中,父母以「為你好」干涉子女選擇,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某位諮商者的自白令人動容:「我像一塊海綿,吸乾所有人的情緒,直到自己再也擠不出一滴水。」 作者提出「界限三維度」:情緒、時間、價值觀。情緒界限指區分「他人的問題」與「我的責任」;時間界限強調合理分配精力;價值觀界限則要求堅守核心原則。書中建議,建立界限可從「小拒絕」開始,例如對不合理要求說「不」,或為自己保留獨處時間。某段比喻貼切:「界限不是牆,而是柵欄——既能保護花園,又不阻擋陽光。」 書中亦破除「界限=孤立」的迷思。作者強調,健康的界限需搭配「共情力」與「溝通力」。例如,在關係中表達需求時,可用「我句」敘述:「我感到壓力,因為工作量超出負荷,希望我們能討論調整。」這樣的表達既清晰,又避免指責對方。 後半部聚焦「自我批判」的陷阱。社會常將「反思」等同於美德,但過度自我批判只會導致內耗。作者以「內心審判庭」比喻這種狀態:「當我們不斷回放失敗片段,審判自己是否合格,便已踩過界——對自己的健康界限。」她建議以「客觀觀察」取代批判,例如將「我真笨」改為「這次決策未達預期,下次可改進」。 結尾處,作者呼籲將界限視為「活出自我的路徑」:「當我們不再為他人眼色調整腳步,世界反而會為我們讓路。」此句回扣開篇的「過界」困境,形成完整閉環。 此書的價值在於提供實用工具,幫助讀者從「自動順從」轉向「自主選擇」。界限非一蹴可幾,但當我們學會辨識「何時該收,何時該放」,便能既不傷害他人,也不委屈自己——這或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生存智慧。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