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科技巨流,信報編輯部
《科技巨流》以「信報五十周年精選」的18篇得獎報道為基底,勾勒出科技發展對全球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劇烈衝擊。書中內容跨越數十年視野,從個人電腦興起、互聯網革命到人工智慧爆發,既記錄技術突破的輝煌時刻,也深掘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資本與倫理的拉鋸。這本合輯不僅是科技史的切片,更是一面照見未來的鏡子,提醒讀者:在「巨流」沖刷之下,如何既順應潮流,又守住人的主體性。 書中開篇以「科技如巨流奔騰,無人能置身事外」隱喻數位時代的不可逆性。早期報道聚焦資訊革命如何重塑經濟模式,例如個人電腦普及如何讓「辦公室」從固定空間解構為流動概念,而網際網路的誕生更徹底翻轉人類的連結方式。某篇獲獎報道提及,1990年代電子郵件興起時,企業主管們既興奮於「即時溝通」的高效,又焦慮於「24小時待命」的壓迫感。這種矛盾至今仍在遠程工作爭議中延續,證明科技對生活的滲透從未停止。 隨著篇章推進,書中逐漸揭開科技狂飆的暗面。一篇關於社交媒體的調查報道指出,演算法如何透過「憤怒與恐懼」的情緒操控用戶行為,將人變為數據的附庸。記者引述科學家警告:「當我們以『個性化推薦』名義,不斷縮小用戶的資訊視野時,民主社會的公共討論空間正被悄悄侵蝕。」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操控常被包裝成「便利」——點選、滑動、即時滿足的交互設計,實質是將人類行為模式化,以餵養資本對注意力的飢渴。 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衝擊亦是書中重點。一篇分析自動化對製造業影響的報道提到,某汽車工廠導入機械臂後,產能提升30%,但老員工卻陷入「技能過時」的恐慌。記者寫道:「他們凝視機械臂的動作,像在目睹自己成為『過時的零件』。」這種存在性焦慮不僅限於藍領階層;白領職場同樣面臨人工智慧對分析、編程甚至創意工作的侵佔。書中質疑:「當機器能寫報告、診斷疾病、甚至創作音樂時,人類的獨特價值究竟何在?」 然而,《科技巨流》並未陷入反科技的主張,而是探討「如何與科技共處」。一篇探討生物科技的報道中,科學家與倫理學者的對話頗具啟示:前者興奮於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的可能,後者則提醒「技術釋放的潘朵拉盒子一旦開啟,便難以闔上」。這種張力貫穿全書——科技發展從非單純進步或災難,而是「解決舊問題,創造新問題」的辯證過程。例如,加密貨幣雖挑戰傳統金融體制,卻也衍生能源消耗與監管漏洞;遠程醫療突破地理限制,卻加劇數位落差。 書中亦關注科技對文化形態的改造。一篇分析串流媒體的報道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