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QBQ!問題背後的問題》,John G. Miller
讀書報告-《QBQ!問題背後的問題》,John G. Miller
在紛亂複雜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常被層出不窮的問題困擾,卻往往忽略了問題的本質。John G. Miller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中,以簡潔有力的筆觸,針對責任推諉的普遍現象,提出「QBQ」(質疑背後的質疑)這一概念,引導讀者從個人責任出發,改變提問方式,進而改變思維與行動。這本書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啟了人們對「責任歸屬」的深層思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組織與個人成長的關鍵盲點。
一、問題的迷宮:當「誰的錯」成為枷鎖
Miller在書中開宗明義指出:「多數人寧可花時間指責別人,卻不願意承擔改變自己的責任。」這句話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習慣於抱怨與質問「誰該負責」的讀者。他以「為什麼我們的服務這麼差?」這類問題為例,說明這類提問背後的無力感:問題本身已將責任歸咎於他人,卻未提供解決方向。這讓我聯想到「迷宮」的比喻——當人們不斷質問「誰把我困住」時,就像在迷宮中瘋狂敲打牆壁,卻忘了尋找出口的關鍵在於調整自己的腳步。
書中提出QBQ的核心原則:透過「個人責任」的透鏡,將問題轉化為「我能做什麼」。例如,將「誰該為這次失敗負責?」改為「我該如何為團隊提供更好的支持?」Miller強調:「真正的問題改進,始於個人能掌控的行動。」這句話讓我想起工匠修鐘的情景:與其抱怨齒輪損壞,不如先檢查自己手中的工具是否靈活。QBQ的提問方式,正是那把能精準調整思維齒輪的工具。
二、責任的橋樑:從「指責文化」到「解決文化」
組織中的責任推諉現象,常被比喻為「踢皮球」——問題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最終無人承接。Miller以自身經歷說明,某次企業培訓中,員工不斷質問「市場部為何不提供資源?」,卻無人思考「我如何能更有效利用現有資源?」。這樣的場景,恰似橋樑的斷裂:當個體拒絕承擔責任,團隊的連結便隨之瓦解。
書中提出「三指原則」(指尖、指身、指過去)作為辨別無效問題的標準。例如「他們怎麼沒做好?」(指尖指向他人)、「我為什麼這麼倒黴?」(指身自憐)、「如果當初……」(指過去)的問題,皆屬於逃避責任的範疇。Miller犀利地指出:「這些問題像鏽蝕的釘子,釘住了行動的可能。」相反的,QBQ要求問題必須包含「我」、強調「當下」與「行動」,例如「我能如何調整策略?」這種轉變,如同在斷橋兩端架起鋼索,讓團隊重新找到共識的支點。
三、實踐的鑰匙:小問題與大改變
「QBQ不是萬靈丹,而是日常實踐的修煉。」Miller這句話,打破了讀者對「快速解方」的幻想。他以餐廳服務員的案例說明:當顧客抱怨上菜太慢時,若服務員質疑「廚房怎麼搞的?」,問題依舊僵持;但若轉念思考「我如何能更有效與廚房溝通?」,便可能發現調整傳菜流程的解方。這讓我想起「水滴石穿」的寓言——看似微小的思維轉變,經年累月卻能重塑組織文化。
書中更強調「謙遜」與「學習心態」的重要性。Miller比喻:「承擔責任的人,像彎曲的竹子,風來時懂得靈活傾斜,卻不斷裂。」例如,某主管將「為何員工不聽話?」改為「我如何更清晰傳達目標?」,最終透過一對一溝通改善團隊動力。這種從「我」出發的提問,不僅化解了對立,更激發出創造性解決方案。
四、超越問題的視野:責任即自由
《QBQ!》最深刻的啟示,在於揭示「責任與自由的共生關係」。Miller寫道:「當我們停止等待他人改變,自由便從『我』開始。」這讓我想起鳥兒擺脫牢籠的意象——若總等待他人開鎖,不如自己學會展翅。書中某案例提到,業務員將「客戶為何挑剔?」改為「我如何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最終不僅提升業績,更找回對工作的掌控感。
此外,Miller提醒讀者警惕「假QBQ」的陷阱。例如「我為什麼總是這麼完美?」看似以「我」為主,實則是自滿的掩飾。真正的QBQ必須指向「行動」與「改進」,而非自我辯護。這種對真誠性的強調,恰似淘金者的篩選過程——只有剔除虛假的責任感,才能留下實質的改變契機。
五、結語:在問題中種下解方的種子
合上書頁,我深刻體會到:問題本身並非敵人,無效的提問才是阻礙成長的絆腳石。Miller的QBQ理論,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組織與個人思維中的腫瘤;更像一顆種子,當我們將「我能做什麼」的態度埋入問題的土壤,終將長出解方的嫩芽。
這本30週年紀念版特別強調的「實踐力」,恰是當代最稀缺的養分。無論是職場、家庭或自我成長,QBQ的智慧都在提醒我們:與其質問「誰該改變」,不如捫心自問「我如何成為改變的起點」。正如Miller所言:「責任不是負擔,而是通往自由的橋樑。」當我們學會在問題背後尋找自己的倒影,改變的奇蹟便已悄然萌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