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相思,蔡瀾
- 读书报告-《一點相思》, 蔡瀾 【開篇:閒話蔡瀾與他的文字江湖】 若說香港文化圈有哪位老饕最懂把生活過成詩,蔡瀾先生定在名單前列。這位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的老先生,總能用筆尖將美食、美人、美景化作滾燙的煙火氣。《一點相思》恰似他煙斗裡縷縷青煙,將人間情事燒成溫潤的灰燼,再以文字重新拼湊出相思的千種模樣。 【相思何物?且看筆下繾綣】 書中無壯烈愛戀,亦無刻骨斷腸,蔡瀾的相思是茶壺裡舒展的楓葉,是街角麵包坊飄來的焦糖香。寫與舊情人共嘗的「蝦醬炒空心菜」,說那醬料鹹鮮與菜梗脆嫩如何在舌尖糾纏,彷彿聽見作者笑瞇瞇道:「吃飽了,相思便淡些。」又論及東京居酒屋的清酒,「溫得恰到好處時,連寂寞都變得溫潤」,這般舉重若輕的比喻,恰似他教人「吃好喝好」的人生哲學。 書中佳句如夜市燈籠,三步一閃:「懷念某個人,其實是懷念與那人共處的自己」一語道破情愛本質;「相思像粵語殘片,黑白畫面裡總有抹不掉的溫柔」則讓老香港情懷撲面而來。蔡瀾寫情不煽情,倒像茶樓裡推車仔的阿姐,掀開蒸籠蓋,白煙撲騰間遞來一句:「趁熱啦。」 【食色性也,卻道天長地久】 全書最妙處,在於將「相思」從情慾泥沼裡打撈起,曬成生活裡的果脯。寫與藝妓對飲,不談風月只論茶道;追憶新加坡童稚時的椰槳飯,街坊鄰裡的笑鬧聲竟比情歌更動人。這讓我想起他處處留情的「老不修」形象下,藏著「一輩子活三輩子」的通透——相思不必專屬於愛侶,亦可獻給逝去的時光、遺失的味覺、再會無期的故人。 他形容京都古寺的懷石料理:「器皿與食材的對話,比情書更動人」,這般將食與情交融的筆法,恰似中國水墨裡的留白,讓讀者自行填滿記憶中的飯香與淚痕。當寫到在西班牙小鎮偶遇的老嫗,用粗陶碗盛來隔夜海鮮飯,卻贈他「比陽光更暖的笑」,此刻的相思早已超越男女狹義,成了對人間溫情的永恒飢渴。 【老饕的相思藥方】 蔡瀾開出的相思解藥,帶著市井智慧的光澤:去擁抱帶魚腥味的晨間魚市,去學做會讓指尖沾滿香料的咖喱,去和陌生街角賣花的老婦聊句天。他在馬來西亞寫道:「剝開榴槤時那聲脆響,比任何誓言都像承諾」,這看似荒謬的比喻,卻暗藏東方文化裡「民以食為天」的豁達——既然人生如朝露,何不把相思佐餐? 書末「自渡篇」最見風骨,他說人總要學會「把淚水熬成老火湯」,又調侃「想哭時就吃辣,辣出眼淚便分不清悲喜」。這些話像極茶樓裡那位穿白襯衫的瘦削老人,邊替你斟普洱邊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