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彼得·蒂爾」標籤的文章

彼得・蒂爾:白宮幕後的權力棋手?

  「政治不是我的相對優勢領域,但它至關重要。」彼得・蒂爾在 2024 年底的公開訪談中看似低調的表述,與其實際對白宮的影響力形成強烈反差。這位以《從 0 到 1》聞名全球的创投教父,憑藉長達十年的政治佈局,從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少數硅谷支持者,搖身成為第二任期的「造王者」,其身影在政策制定、人事任命與戰略規劃中無處不在,引發「蒂爾才是真正白宮話事人」的熱議。 蒂爾的權力根基,始於對政治代理人的精準投資。2016 年特朗普首次競選時,硅谷精英集體排斥這位民粹主義者,蒂爾卻逆流而動,不僅公開站台,更捐出 125 萬美元巨款,成為其過渡團隊核心成員。更關鍵的是,他一手栽培並資助的萬斯,從曾批評特朗普為「道德災難」的反對者,搖身變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這背後正是蒂爾耗資 1500 萬美元的政治運作與海湖莊園的牽線搭橋。如今萬斯進入白宮核心圈,加上蒂爾門徒科雷特西奥斯等人在政府效率部任職,形成了圍繞蒂爾的「政治代理網絡」,使其一言一行能直達權力中樞。 政策領域的利益綁定,進一步鞏固了蒂爾的影響力。他創辦的帕蘭提爾公司(Palantir)作為美國國防部最大數據服務商,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參與全美公民信息數據整合計畫,被評論者視為「深層政府 2.0」的核心支柱。與此同時,蒂爾長期推動的放鬆加密貨幣監管、發展 AI 技術等主張,已成功納入共和黨黨綱,其支持的加密資產交易所 Bullish Global 更順利推動 IPO,實現商業利益與政治訴求的雙贏。這種「政策 - 企業」的共生關係,讓蒂爾無需親自執政,便能通過產業影響力左右白宮決策。 但將蒂爾視為「唯一話事人」,未免過度簡化美國政治的權力結構。他向來奉行「幕後操盤」策略,刻意與特朗普保持距離以規避風險,與马斯克等盟友也存在路線分歧 —— 蒂爾主推民族保守主義,马斯克則更關注政府效能與全球競爭力。此外,白宮內部派系林立,萬斯代表的管制派與拉馬斯瓦米代表的自由市場派爭論不斷,蒂爾雖能影響議程,卻無法全盤掌控局面。正如《逆势者:蒂爾传》所揭示的,他更擅長「佈局而非執行」,是權力遊戲的棋手,而非獨攬大權的君主。 「真正的權力,是讓別人按你的意願行事而不自知。」蒂爾的政治智慧,在於將硅谷的「從 0 到 1」創新理念應用於權力建構:透過投資代理人、綁定產業利益、塑造意識形態,打造出跨越多領域的影響力網絡。他或非白宮唯一話事人,卻無疑是最...

逆向者的權力遊戲:讀《彼得・提爾:從矽谷到白宮,創投天王野心勃勃的權力擴張之路》

    馬克斯・查夫金在《彼得・提爾:從矽谷到白宮,創投天王野心勃勃的權力擴張之路》中,以細膩筆觸揭開矽谷傳奇人物彼得・提爾的神秘面紗。這本560頁的著作,不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部解析矽谷權力生態與資本邏輯的深度報告,讓讀者看見這位「逆向者」如何憑藉獨特思維,在科技與政治領域縱橫捭闔。   提爾的「逆向」思維貫穿其一生,書中引用他的核心主張:「創新不是從1到N的複製,而是從0到1的突破」。這一理念不僅體現在他創辦PayPal時的顛覆性構想,更在他的投資哲學中展露無遺。他敢於押注旁人質疑的項目,早期投資Facebook便是經典案例——當多數投資人質疑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時,提爾卻看到其背後的用戶粘性與數據潛力,這一決策不僅為他帶來鉅額回報,更奠定他在矽谷的投資權威地位。查夫金透過大量一手資料,還原了提爾在投資決策中的獨特視角,讓讀者理解「逆向」並非刻意唱反調,而是基於深度思考的獨立判斷。   書中最具爭議也最引人深思的,是提爾對權力的追求從矽谷延伸至白宮的過程。作者寫道:「提爾相信科技應當塑造政治,而非被政治馴服」,這句話道破他涉足政治的核心動機。他積極資助政治人物、參與政策討論,試圖將矽谷的創新思維注入美國政治體系,甚至一度被視為「矽谷與華盛頓的橋樑」。但這種權力擴張也引來質疑,書中提及批評者認為他「試圖用資本影響公共政策,模糊了商業與政治的邊界」。這種爭議性讓提爾的形象更立體,也引發讀者對資本與權力關係的反思。   此外,書中並未回避提爾的矛盾性。他推崇自由市場,卻也支持壟斷帶來的創新動力;他主張科技開放,卻對部分技術應用設下嚴格邊界。正如查夫金所描述:「提爾永遠站在矛盾的十字路口,卻能在分歧中找到前進的路徑」。這種矛盾性恰恰是提爾的獨特之處,也反映出矽谷創新者在快速變革時代的困惑與堅持。   讀完這本書,不僅能深入了解彼得・提爾的人生軌跡,更能透過他的故事窺見矽谷的發展脈絡與權力運作邏輯。提爾的「逆向」之路,既是個人的成功傳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讓讀者在驚歎其野心與膽識的同時,也不禁思考:在科技與資本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創新、權力與公共利益?這或許正是本書留給每位讀者最寶貴的思考課題。

拆解多元的神話:讀《多元神話:史丹福大學的多元文化主義與不寬容政治》

    1995年由彼得·泰爾與大衛·O·薩克斯合著的《多元神話》,以史丹福大學為觀察樣本,揭開了199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中「多元文化主義」的理想與現實落差。這本由獨立研究所出版、伊利沙伯·福克斯作序的著作,並非簡單否定多元價值,而是直指當時校園中「以包容之名行排斥之實」的吊詭現象,其批判銳度與現實意義,即便時隔近三十年仍具啟發性。   本書最核心的論點,在於戳破「多元文化主義等同思想開放」的迷思。作者透過史丹福大學的具體案例指出,校園中推行的多元政策逐漸異化:表面上強調種族、文化、性別的包容,實質上卻形成了「思想審查」的潛規則。正如書中所言:「當多元淪為一種不容質疑的意識形態,它便不再是寬容的護盾,而成為壓制異見的武器。」這種異化最典型的體現,是課程改革中的「政治正確」傾向——部分經典文本因不符合多元框架被邊緣化,師生對敏感議題的討論被限制在狹窄的「安全範圍」內,原本應當開放的學術場域,反而成了「不寬容政治」的溫床。   泰爾與薩克斯在書中進一步剖析,這種多元神話的背後,隱藏著對「平等」與「差異」的誤解。他們提到:「真正的多元,應當容許差異的聲音共存,而非強求所有人擁有相同的立場。」史丹福校園中,個體的獨立思考被置於群體身份之下,種族、性別等標籤取代了個人特質,導致「為了多元而多元」的形式主義。例如,某些校園活動僅以參與者的身份背景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忽視了思想內容的深度;師生若對多元政策提出質疑,便可能被貼上「不包容」的標籤,陷入被孤立的處境。這種現象,正如福克斯在序言中所警示:「當大學放棄對真理的追求,轉而服從特定的政治目標,它便背叛了教育的本質。」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非全盤否定多元文化主義的價值,而是呼籲回歸多元的初衷——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差異,而非以強制的方式推行統一。作者在結尾處寫道:「多元的真諦,在於讓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而非讓一種聲音淹沒所有異見。」這一主張,對於當今仍面臨「思想極化」挑戰的教育界與社會而言,依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多元神話》的價值,不在於提供解決多元問題的完美方案,而在於以批判的視角提醒人們:任何理想主義的政策,若脫離了對「人」的尊重與對「思想自由」的堅持,都可能走向自身的反面。這本書如同一面鏡子,讓讀者看見多元價值在實踐中的脆弱與複雜,也促使我們思考:真正的包...

《泰坦工具》讀書報告:解鎖頂尖表演者的成功密碼

    蒂姆·費里斯在《泰坦工具》中,以「採訪者」與「整理者」的雙重身份,匯集了近200位億萬富翁、奧運冠軍、頂級藝術家等「世界級表演者」的實踐經驗,打破了「成功無法複製」的迷思。本書並非理論堆砌的勵志書,而是一本可直接踐行的「行動手冊」,讓普通人得以透過頂尖人士的策略、慣例與習慣,優化自身生活與工作節奏。   費里斯在書中反覆強調:「你不需要做對所有事,只需要做對幾件關鍵事」。這一核心觀點貫穿全書,不同領域的頂尖者雖有各自風格,卻在「聚焦關鍵」上高度一致。例如,億萬富翁投資人查爾斯·埃利斯提出「放棄次要機會,才能抓住頂級機會」,他本人透過每年只專注1-2個核心項目,避免精力分散;奧運金牌選手莎拉·亨德森則將訓練拆解為「技術細節、體能儲備、心理調適」三大模塊,每階段只攻克一個重點,而非貪多求全。這種「少而精」的思維,不僅適用於高強度領域,更能指導普通人規劃日常——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只需找到影響80%結果的20%行動,就能大幅提升效率。   「習慣的力量,遠超天賦的影響」是本書另一大亮點。費里斯在採訪中發現,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有穩定的「晨間儀式」,且並非複雜流程,而是簡單可堅持的小事。作家瑪麗蓮·弗蘭克林的習慣是「每天醒後不看手機,先花20分鐘寫日記或冥想」,透過與自我對話,保持思緒清晰;企業家彼得·蒂爾則堅持「晨間快走+閱讀10頁非專業領域書籍」,既鍛煉身體,又拓展思維邊界。這些習慣的共通點在於「低門檻、高堅持性」,正如費里斯所寫:「頂尖習慣不是華麗的儀式,而是像刷牙一樣自然的日常」。這提醒讀者,不必追求「完美習慣」,從微小、可堅持的行動開始,才能逐步積累成改變的力量。   此外,本書對「失敗」與「心理韌性」的探討頗具啓發性。導演賈德·阿帕圖分享:「我會把所有失敗的經歷記下來,並標注『這次學到了什麼』,它們後來都成了創作的素材」;創業家布萊恩·切斯基則提到, Airbnb初期屢次碰壁時,他和團隊堅持「每次拒絕後,都向對方詢問一個改進建議」,最終憑藉這些反饋優化了產品。費里斯總結道:「世界級表演者並非不失敗,而是把失敗變成了數據庫,而非恥辱柱」。這種視角打破了對「成功」的理想化想象,讓讀者明白,面對挫折時的態度與行動,才是區分普通與頂尖的關鍵。   《泰坦工具》的價值,在於它跳脫了「成功學」的空泛敘述,用真實...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