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9, 2025的文章

港漫宗師上官小寶:半世紀筆墨壯闊人生

  港漫宗師上官小寶:半世紀筆墨壯闊人生 在香港漫畫的璀璨星河中,上官小寶猶如一顆耀眼的巨星,以其卓越的繪畫技藝、深邃的劇情構思和獨特的處世哲學,在漫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與黃玉郎並稱「港漫雙雄」,共同塑造了香港漫畫的黃金時代,其代表作品《李小龍》更是成為香港最長壽的漫畫之一,連載長達四十多年,期數多達1560期,影響力跨越世紀,至今仍為漫迷們津津樂道。 家族濡染:漫畫基因的萌芽 1945年11月23日,上官小寶出生於香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他的父親早年經營麻雀耍樂館,後來又開了一間小雜貨鋪,其中半邊鋪頭兼租漫畫。在這樣的環境中,上官小寶自幼便沉浸在漫畫的世界裡,漫畫中的奇幻故事和精彩畫面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他,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漫畫的種子。 他的哥哥上官小龍在耳濡目染之下,常畫一些自製的宣傳畫貼在店中。這些畫作被推銷漫畫的經銷人員相中,認為畫得頗具天賦,於是向上官小寶的父親推薦上官小龍去當漫畫學徒。當時,上官小寶的父親正擔心幾個兒子將來沒有一技之長,便欣然答應了。就這樣,上官小龍開始在漫畫界崭露頭角。 年幼的上官小寶看到哥哥在漫畫領域取得成就,心中也燃起了對漫畫的熱情。不久之後,11歲的他便跟隨哥哥的腳步,投身連環圖行業,在上官小龍任職主筆的《中國出版社》擔任寫畫學徒。在出版社裡,上官小寶如魚得水,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漫畫繪製技巧,從最基礎的線條勾勒到人物造型設計,從背景渲染到劇情編排,他都用心揣摩,不斷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逐漸從一名學徒晉升為實景手,為日後的漫畫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露鋒芒:漫畫生涯的起步 1963年,17歲的上官小寶迎來了他漫畫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他在《每日漫畫》報內擔任主筆,開始編寫四格漫畫。這是他首次以主筆的身份獨立創作,心中既興奮又忐忑。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融入到漫畫中,以幽默風趣的筆觸描繪出社會百態,作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和好評。這次成功的嘗試讓上官小寶更加堅定了在漫畫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70年代初,上官小寶與三位朋友合組聖火出版社,出版兩毫裝(32開本)漫畫。他的第一部個人作品《黑白小魔王》在此誕生,這部作品以其新穎的題材和精彩的劇情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目光,為他在漫畫界贏得了更高的知名度。此後,他又以「上官思危」為筆名繪畫了以歡場為題材的《小吧女》,這部作品在豔情與軟性情色題材漫畫中名氣頗大...

馬永成傳:漫畫界的革命先驅與文化旗手

 **馬永成傳:漫畫界的革命先驅與文化旗手** **前言**   在臺灣漫畫的發展史上,馬永成(1965-)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的社會觀察,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堅持,成為臺灣漫畫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重要推手。他的作品不僅是娛樂媒介,更承載了時代的記憶與文化批判,影響了無數讀者與創作者。本文將追溯其成長歷程、創作軌跡與藝術成就,探索他如何以畫筆為武器,開創臺灣漫畫的新境界。 **第一章:童年與啟蒙——漫畫夢的萌芽**   馬永成出生於臺南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為小學教師。童年時代,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社會氛圍保守,但馬永成卻在狹縫中找到了自由的天地——漫畫。當時,日本漫畫如《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透過非正式渠道流入臺灣,成為他最初的藝術啟蒙。他曾回憶:「漫畫裡的線條與對話框,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讓我逃離現實的壓抑。」 國中時期,馬永成開始臨摹手塚治虫、松本零士等大師的作品,並自編短篇故事。儘管學業成績優異,他卻對制式教育感到窒息,經常在課本空白處塗鴉,為同學繪製連載漫畫。高中時,他加入校刊社,以筆名「永成」發表諷刺時政的四格漫畫,初露社會批判的鋒芒。這段經歷奠定了他未來「以漫畫為鏡」的創作理念。 **第二章:北上求學與創作實驗——從學院到職業的轉折**   1980年代,馬永成考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此時的臺灣正值解嚴前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他積極參與學運,並以漫畫記錄街頭抗爭。大學期間,他深受歐洲漫畫(如墨比斯)與臺灣鄉土文學影響,開始嘗試將寫實主義與超現實意象結合。1987年,他的畢業作品《荒城之月》以日治時期的臺南為背景,透過魔幻手法描繪殖民記憶,獲得「全國青年美術獎」漫畫類首獎。 畢業後,馬永成未如預期進入藝術圈,反而選擇加入剛成立的《時報漫畫》週刊。當時臺灣漫畫市場被日本作品壟斷,本土創作者生存艱難。他從助理做起,負責背景繪製與分鏡,同時暗中積累個人作品。1992年,他發表首部長篇漫畫《曙光》,以二二八事件為隱喻,探討歷史傷痕與身份認同。儘管因題材敏感僅能於地下刊物連載,卻在知識界引發討論,確立其「叛逆敘事者」的形象。 **第三章:代表作《島嶼記憶》——確立藝術地位與社會影響**   1995年,馬永成辭去工作,耗時三年完成史诗级作品...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