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金庸」標籤的文章

#金克拉暢銷書合集讀書報告:永續的成功 智慧

 從《與你在巔峰相會》到《金克拉贏家銷售心法》,再到《天長地久》,金克拉用一系列暢銷書,構建了一套涵蓋目標設定、銷售技巧、人生規劃的完整智慧體系。這三本書雖各有側重,卻共享著同一核心——「以品格為基礎的成功觀」。正如金克拉在《天長地久》中寫道:「短暫的成功靠技巧,長久的成功靠品格。」 《金克拉贏家銷售心法》將銷售智慧提升到「人際信任」的層次。書中提出「銷售三原則」:誠實面對產品不足、主動解決客戶問題、長期維護客戶關係。某銷售總監表示:「這本書讓我擺脫了『為了成交而說謊』的困境,反而因為真誠,收穫了更多長期客戶。」而《天長地久》則跳出職場領域,探討家庭、友誼與人生意義,金克拉在書中強調:「事業的巔峰若沒有人分享,便只是孤獨的高點;唯有平衡人生各個維度,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這三本書之所以能掀起全美熱潮,關鍵在於它們超越了時代局限。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金克拉的智慧像一劑清涼劑,提醒人們: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徑,而是腳踏實地的堅持;不是獨自享有的輝煌,而是與人共享的溫暖。無論是追求事業突破,還是尋找人生方向,這三本書都能提供寶貴的啟迪,這正是其成為經典的根本原因。

藏鋒於筆:《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讀書報告

鄺啟東所著的《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由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這本著作跳脫了大眾對金庸「武俠小說大師」的固有印象,以紮實的史料與細膩的分析,揭開金庸在武俠文學之外的多重身份 —— 報人、評論家、文化傳播者,讓讀者看見一位更立體、更豐富的查良鏞(金庸本名)。書中大量引用金庸本人的言論與文字,恰如其分地還原了這位文壇巨匠在不同領域的堅持與思考,可謂了解金庸「非武俠面向」的重要讀本。 全書最具突破性之處,在於對金庸「報人身份」的深度挖掘。多數讀者熟知他創作《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的輝煌,卻鮮少了解他數十年深耕報業的歷程。鄺啟東在書中引用金庸談及辦報理念時的話:「報紙的生命在於真實,報人的良知在於敢言」,這句話恰是金庸主持《明報》數十年的核心準則。書中記載,金庸在《明報》開設「自由談」專欄期間,即便面對輿論壓力與社會爭議,仍堅持發表客觀評論,他曾直言:「我寫評論不是為討好任何人,而是為守住心中的是非底線」。這種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與他武俠小說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遙相呼應,讓人看見其文字背後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 在文化傳播領域,本書同樣展現了金庸不為人知的努力。金庸晚年潛心翻譯《聖經》片段與西方經典文學,對此他曾解釋:「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城堡,而是流動的江河,翻譯便是架起溝通的橋樑」。鄺啟東在書中詳述金庸翻譯時的細節 —— 為了讓中文讀者更易理解西方典故,他會在譯文中巧妙加入淺顯註解,既保留原文精髓,又融入東方文化視角。這種「中西融合」的態度,正如金庸所言:「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拒絕外來事物,而是有能力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這份開放與包容,讓他在文化傳播領域同樣留下深刻足跡。 此外,書中對金庸「文學評論」成就的梳理,也彌補了大眾認知的空白。金庸早年曾發表大量文學評論文章,評價魯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他在評論中寫道:「文學的價值不在於辭藻華麗,而在於能否觸動人心、反映時代」。鄺啟東指出,金庸的文學評論向來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他善於用通俗語言解讀深奧文學理論,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學批評的魅力。這種「雅俗共賞」的風格,日後也融入他的武俠創作,使其作品既能吸引普通讀者,又能獲得學術界認可。 《另類金庸──武俠以外的筆耕人生》最寶貴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塑造「完美大師」形象,而是真實呈現金庸在不同領域的探索與堅持。正如鄺啟東在書末引用金庸的話:「我這一...

于無華中見真淳:《無華草》讀書報告

  作為香港「新派武俠三劍客」之一,百剑堂主(陳凡)在《三剑楼随笔》中已以犀利幽默的筆觸圈粉無數。而其獨立散文集《無華草》,更將這種貼近生活的文字功力發揮到極致。這本收錄其生涯散文精華的作品集,正如書名中的「無華」二字,褪去浮華修飾,以質樸真誠的筆調記錄時光、描摹人情,字裡行間滿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世事的洞察,堪稱一部蘊藏人生智慧的「生活隨筆錄」。 全書最動人之處,在於對平凡生活的細緻審視與深情詠嘆。百剑堂主向來善於從瑣事裡提煉哲思,他在文中寫道:「生活峰回路转,尋寻觅觅求而不得,乍回眸却就在身后」,這句話恰是其生活觀的寫照。在描寫故鄉三水的篇章中,他憶起兒時與鄰居共分一碗粥的時光,坦言「真正的溫暖從不在於器物奢華,而在於人心相照的瞬間」,沒有刻意煽情,卻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平凡日子裡的人情溫度。這種對生活細節的執著,正如他在談及寫作時所言:「文字應如田間野草,不須刻意修剪,自然生長便有蓬勃生機」,恰是《無華草》「無華」之名的精髓所在。 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與反思,是本書另一重深刻內涵。作為曾輾轉西南、深耕報業的文人,百剑堂主見證過太多時代變遷,他在文中慨嘆:「吹过风踏过雪,访过江南的画桥烟柳,看过塞外的大漠长烟,听着苍茫的歌,学会寂寞」,字句間滿是歷練後的從容。在回憶桂林《大公報》時期的採訪經歷時,他寫下「紙筆能留住的從非時光本身,而是時光裡的人心與故事」,這份通透讓人動容。面對歲月帶來的痕跡,他並不悲傷,反而認為「伸手摘下星辰,也曾跌落凡尘,依然盼望着春」,這種在起落中堅持希望的態度,給予讀者強大的精神力量。 書中對人情世態的洞察,更顯示其作為報人與作家的雙重修養。百剑堂主的文字向來犀利卻不失溫柔,他在談及人際交往時寫道:「你说世人秋晨风,无疾在眸间停留;我是尘埃里凡生,途经你眼底清秋」,以詩意語言道出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哲思。針對當時社會中「人情淡薄」的議論,他直言「所謂世態炎涼,不過是忘了給心靈留一扇透風的窗,關閉了自己,便怨外界寒冷」,沒有尖銳批判,卻以比喻點醒世人。這種「以溫柔說破真相」的筆法,延續了他在《三剑楼随笔》中的風格,卻因更私密的個人視角,顯得更為真切動人。 《無華草》沒有驚世駭俗的議論,也無華麗雕琢的辭藻,卻如一株默默生長的野草,以頑強的生命力打動人心。百剑堂主用「去做一颗星,再黯淡,也有光」的執著,在文中記錄下生活的點滴與時代的側影。對於今日習慣...

三劍齊鳴:《三劍樓隨筆》讀書報告

金庸、梁羽生與百剑堂主合著的《三剑楼随笔》,是三位文壇名家當年在《大公報》專欄文章的結集。這本匯聚三人智慧的作品集,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也無深奧難懂的理論,卻以輕鬆灑脫的筆觸、縱橫古今的視野,成為了解上世紀中葉知識分子思想風貌的珍貴文獻,更讓讀者領略到「三劍客」各有千秋的文字魅力。 全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三位作者雖同為專欄寫手,筆風卻各具特色,恰似三柄風格迥異的寶劍。金庸的文字向來兼具文學性與趣味性,他在談及歷史人物時,常能跳出傳統史書的框架,以獨特視角剖析人物內心。如他在《武當與少林》一文中,不僅梳理兩大武術流派的發展脈絡,更感慨「武術的最高境界從非爭強好勝,而是內心的平和與仁愛」,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武俠精神的深層思考,這與他日後創作武俠小說時強調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理念遙相呼應。 梁羽生則以博學沉穩著稱,他的文章多聚焦於文化典故與傳統技藝,字裡行間滿是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在《談棋》一篇中,他從圍棋的起源談起,縱論歷代棋壇名家的故事,最後寫道:「棋如人生,每一步選擇皆有代價,懂得捨棄方能成就大勢」,將棋理與人生哲思巧妙融合,讓讀者在品味棋文化的同時,也獲得關於人生選擇的啟示。這種將知識與感悟相結合的寫作風格,讓他的文章既有厚度,又不失溫度。 百剑堂主的文章則以犀利幽默、貼近生活著稱。他善於從日常瑣事入手,引申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如在《談吃》一文中,他描寫自己對家鄉小吃的懷念,同時譏諷當時社會上「追求奢華飲食,忽視食物本味」的風氣,直言「真正的美味從不在於食材名貴,而在於吃時的心境與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他的文字沒有居高臨下的说教,而是以平等的姿態與讀者閒談,仿佛一位親切的長者在分享生活感悟,輕鬆間便引發讀者共鳴。 三位作者雖寫作風格各異,但都秉持著真誠的態度,用文字記錄時代、傳遞思考。這本《三剑楼随笔》不同於嚴肅的學術著作,也不同於淺薄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本「文化閒談錄」,讓讀者在流暢的文字中,既增長了知識,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與思想的力量。即便時隔多年,今日重讀這本書,仍能從中讀出三位名家的風采,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文化、生活與社會的熱切關懷,可謂一部值得反覆品味的佳作。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