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14, 2025的文章

新加坡“過江龍” 曾淵滄的財富傳奇

  新加坡“過江龍” 曾淵滄的財富傳奇 在香港的金融界,有一位被尊稱為 “散戶明燈” 的人物,他就是來自新加坡的曾淵滄博士。他的經歷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傳奇小說,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和讓人深思的投資智慧。 早年經歷與求學之路 曾淵滄出生在新加坡一個普通家庭,然而,命運似乎在他年少時就給他出了一道難題,父親的早逝讓家道中落。或許正是這樣的經歷,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了對賺錢渴望的種子。從小,他就展現出了對數字的天賦和熱愛,這也為他日後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順利考入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學院數學系,在那裡,他沉浸在數學的奇妙世界中,用敏銳的思維探索著學術的海洋。 大學畢業後,曾淵滄的求學之路並未停歇。他懷揣著對知識更深層次的追求,遠渡重洋來到英國。在英國,他先後考取了蘭卡斯特大學的運籌學碩士學位和曼徹斯特大學管理科學博士學位。在異國他鄉的校園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各種先進的管理和經濟學知識,將理論與實踐不斷地融合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視角。 闖蕩香港與多元發展 1987 年 8 月,曾淵滄背上行囊,踏上了香港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初到香港,他出任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高級講師,後來隨著城市理工學院升級為城市大學,他也被委任為管理科學系副教授。在大學的講臺上,他不僅傳授著專業知識,還將自己對金融市場的理解和洞察分享給學生,啟發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除了在學術領域耕耘,曾淵滄還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他曾經擔任香港深水埗區區議會的委任議員,為社區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的身影也活躍在各個企業、機構中,擔任顧問角色,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他的足跡甚至延伸到了中國內地,曾受邀為中國國務院之國家退休保障計劃向部長提供諮詢,還榮任中國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此外,他還曾擔任香港運籌學會主席,在專業學術組織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力。 投資生涯的起起落落 說起曾淵滄的投資生涯,那簡直就是一部現實版的 “創富故事”。他的第一次投資經歷頗有戲劇性。1980 年,他在英國肯特大學作博士後研究員時,待遇優渥,錢花不完的他萌生出了 “錢生錢” 的想法。那時,英國保守黨剛上臺,首相撒切爾夫人打算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第一傢俬有化企業是英國宇航。曾淵滄心想,作為打頭陣的私有化企業,肯定不能失敗,值得一試。於是,他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像個偵探一樣仔細研究招股書,...

羅賓漢的逆襲:HOOD躋身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艱辛與輝煌

羅賓漢的逆襲:HOOD躋身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艱辛與輝煌 一段從矽谷車庫到華爾街殿堂的創業傳奇,見證了金融民主化的浪潮與挑戰。 2025年9月8日,金融科技企業羅賓漢(Robinhood Markets, Inc.)迎來了其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時刻——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宣佈,這家曾經的創業公司新貴將於9月22日正式納入標普500指數。 消息公佈後,羅賓漢股價在週一早盤大幅上漲逾8%,市場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這一決定的認可。從疫情期間的「迷因股」狂潮到如今的標普500成份股,羅賓漢的發展軌跡勾勒出了一段充滿爭議卻又不乏輝煌的創業史。 --- 01 草創初心,金融民主化的先行者 羅賓漢創立之初便懷著「金融民主化」的使命,旨在讓普通投資者也能享受到華爾街級別的金融服務。其開創性的免佣金交易模式迅速吸引了大量散戶投資者。 平臺核心業務涵蓋股票、ETF、期權和加密貨幣等多元化資產交易。這種低門檻、便捷的交易方式很快在年輕投資者羣體中引發共鳴,為後來的爆發式增長奠定了基礎。 02 疫情催化,散戶狂潮下的爆發式增長 2020年至2021年間,全球進入疫情封鎖狀態,許多美國人擁有了更多空閒時間和減少了的開支,這為羅賓漢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 在這段時期,羅賓漢的交易收入幾乎翻了一番。2020年一季度至二季度期間,正是美國進入封鎖狀態的關鍵階段,羅賓漢憑藉其零佣金模式和用戶友好的移動應用程序迅速搶佔市場。 03 迷因股狂潮,榮耀與爭議並存 2020年至2021年的「迷因股」熱潮中,GameStop股價漲幅超過2000%,而羅賓漢成為參與這場狂潮的首選平臺。 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羅賓漢用戶數量從1170萬激增至2130萬,增長近一倍。這段時期也是羅賓漢最受爭議的階段,其暫停某些熱門股票交易的行為引發了廣泛批評和監管審查。 04 公開上市,迎接資本市場考驗 憑藉疫情期間的爆發式增長,羅賓漢在2021年7月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中成功募集了21億美元資金。 然而上市後的公司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監管審查增加、市場波動性加大以及對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這些因素導致其股價在上市初期經歷了大幅波動。 05 業務多元化,超越訂單流支付 認識到過度依賴訂單流支付(PFOF)的風險,羅賓漢積極推動收入來源多元化戰略。 公司發展了淨利息收入和訂閱服務收入,其中Robinhood Gold...

彼 得・蒂爾與 BLSH:矽谷投資界「無寶不落」的傳奇共鳴

在矽谷這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科技聖地,彼得・蒂爾(Peter Thiel)以其獨到的投資嗅覺和驚人的成功率,成為公認的「無寶不落」傳奇。從顛覆金融業的 PayPal,到重塑社交生態的 Facebook,從開啟大數據時代的 Palantir,再到推動商業航天的 SpaceX,他的投資足跡與 BLSH 所代表的前瞻視野、顛覆精神形成深刻共鳴。這種共鳴不僅體現在對潛力領域的精準判斷,更在於敢於挑戰常識、堅持非共識性機會的戰略定力。 顛覆金融業的第一桶金:PayPal 與 BLSH 式的破局思維 1998 年,當互聯網尚處於萌芽階段,彼得・蒂爾與麥克斯・拉夫琴(Max Levchin)聯合創立 Confinity 公司,後與埃隆・馬斯克的X.com合併為 PayPal。這一行動與 BLSH 所倡導的「打破現有格局」理念高度契合 —— 在網路安全體系尚未成熟的年代,讓用戶相信數位貨幣的安全性無異於挑戰常識,但蒂爾堅信線上交易的未來潛力,正如 BLSH 對新興領域的敏銳洞察。 PayPal 的成功不僅依賴技術創新,更在於蒂爾構建的「PayPal 幫」(PayPal Mafia)生態。這批精英包括 YouTube 創始人查德・赫利、LinkedIn 創始人雷德・霍夫曼等,他們日後成為矽谷重量級人物,印證了蒂爾與 BLSH 相似的人才識別力。2002 年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 PayPal,為蒂爾的投資帝國奠定基石,這筆交易也成為 BLSH 式「早期佈局、長期收穫」的典範。 社交網路的世紀押注:Facebook 背後的非共識堅持 2004 年,當多數投資者輕視哈佛學生馬克・扎克伯格的校園社交項目「TheFacebook」時,蒂爾以 50 萬美元獲得 10% 股份,成為首位外部投資者。這一決策背後,是與 BLSH 一致的邏輯:看準事物本質而非表面爭議。蒂爾認為,社交網路的核心是構建數位人際網路,用戶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將帶來壟斷性價值,這與 BLSH 對「潛力賽道」的判斷標準不謀而合。 事實證明,Facebook 後來成為全球最大社交平臺,2025 年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蒂爾套現至少 10 億美元,回報率高達數千倍。這筆投資不僅是矽谷經典案例,更成為 BLSH 式「在質疑中堅持真理」的完美詮釋 —— 當多數人嘲笑「大學生活娛樂網站」時,蒂爾已看見其改變人類溝通方式的潛力。 大數據時...

拆細猜想下的美股三巨頭:潛藏在股價背後的資本密碼

當一隻股票的價格躍升至上千美元,它究竟是企業輝煌的勳章,還是資本流動的絆腳石?在當前的美股市場,Netflix、Costco 與 Meta 這三家各行業的領軍者,正被一股 “拆細猜想” 的旋風包圍。它們的股價軌跡如同三條陡峭的曲線,既印證著企業的強勁實力,也引發了市場對資本流動性的種種思考。 Netflix:流媒體王國的股價困局 Netflix 的股價像是坐上了串流時代的特快列車,十年間從 50 美元一路疾馳至 1244 美元。這串驚人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流動性的隱憂。華爾街的數據顯示,其流通性指標與行業平均值的偏差已高達 37%,高企的股價像一道無形的門檻,將眾多散戶投資者擋在門外,就連機構投資者也因單股成本過高而減少了交易頻次。 若實施 10:1 的拆細方案,股價將回落至 125 美元左右,這個價位恰好踩在零售投資者的舒適區內。這不僅能為新興的廣告業務注入更多市場信心,更能在與 Disney+、Max 等對手的內容人才爭奪戰中,讓員工持股計劃發揮更大效用。對於這家依賴創意與人才的企業來說,拆細或許是打通資本與人才雙重通道的關鍵一環。 Costco:零售帝國的會員與股東之橋 Costco 的收銀機從未停歇,其股價也隨著業績的穩步增長逼近 900 美元大關。這家以會員忠誠度著稱的零售巨頭,近年卻面臨著機構持股比例從 72% 下滑至 65% 的狀況,散戶參與度不足的問題漸漸顯現。頗具意味的是,數據顯示 Costco 會員家庭的年均收入與潛在散戶投資者的收入水平重合度高達 81%,高股價無疑成了阻礙這些忠實顧客轉化為股東的絆腳石。 倘若選擇 7:1 的拆細比例,140 美元左右的股價既能保持品牌的高端定位,又能讓會員們真切感受到 “消費即投資” 的獨特體驗。這種將消費者與投資者身份相融合的方式,或許能為 Costco 的商業生態增添更強大的凝聚力。只是向來穩健的 Costco,每一步資本動作都會被市場放大解讀,這場算計還需審慎權衡。 Meta:科技巨頭的轉型與股價平衡術 Meta 在 2022 年曾進行 1 拆 3 的股票分拆,讓股價從高位適度調整,但時至今日,其股價又攀升至 750 美元左右。在科技七大巨頭中,這樣的股價水平仍顯突出,與拆細後維持在 170 美元左右的蘋果、180 美元左右的谷歌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正全力推進元宇宙與人工智能佈局的 Meta 而言,若...

憑兩努:一位推銷員與他的「雙倍努力」哲學

記得那些青澀的年歲,我揹著一隻舊公事包,穿梭於香港的街巷之間。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是個剛入行的推銷員。每日,我敲響無數扇門,卻總換來冷漠的眼神與迅速的閉門羹。鼻子上的灰,似乎永遠拭不淨。直到某日,我在一間狹小的書店角落,發現了一本署名「馮兩努」的書。封面已然泛黃,卻彷彿透著光。那是我與師傅的初遇。 馮兩努,這名字奇特,似有深意。後來才知,這並非他的本名。「兩努」二字,是他自己改的——意謂著要比別人付出「雙倍的努力」。他相信,在這擁擠的世間,平凡之人若要脫穎而出,唯有憑藉這「兩努」。我當時一無所有,只好抱著「不要問,只要信」的態度,將書中之道一一實踐。奇蹟般地,我的銷售成績開始攀升,最後竟登上公司最佳推銷員之位。數十載過去,師傅書中的技巧我已忘了七七、八八,唯獨那「兩努」精神,如刻如鐫,深植骨髓。 ### 他的生平:從平凡到不凡的奮鬥軌跡 馮兩努,本名馮國輝,生於1950年代的香港。那個年代,香港正從戰後困頓中掙扎而起,社會充滿機遇,卻也處處是競爭。他出身尋常之家,年少時並無顯赫學歷或家世支撐。早年從事推銷工作,與我一樣,從最基層做起。據聞他最初推銷產品時,屢遭拒絕,日日面對業績壓力與自我懷疑。 然而,馮兩努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將每一次拒絕視為邁向成功的墊腳石。他曾在書中寫道:「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過程中的必然風景。」他深信,機會隱藏於嘗試的頻率之中——多試一次,便多一分成功的或然率。這種信念支撐他在推銷領域逐步累積經驗,最終成為業內翹楚。 他的轉折點,在於將自身實踐的心得化為文字。1980至1990年代,他撰寫了多本推銷與成功學書籍,如《推銷員的自我修養》、《贏在雙倍努力》等,風行一時。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力量,因為那並非空泛理論,而是來自街頭實戰的智慧。他不僅教授技巧,更傳遞一種人生哲學——成功從來不是偶然,而是雙倍努力下的必然。 可惜的是,馮兩努於2009年因心臟病辭世,享年59歲。他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如今,書店中已難尋他的著作,但他的精神卻仍在暗處流傳,如地下伏流,等待有緣人發掘。 ### 他的奮鬥哲學:雙倍努力,終生長糧 馮兩努的哲學,核心十分簡單:比別人多付出一倍努力。這聽來老生常談,卻蘊含深意。他並非鼓吹盲目勞碌,而是強調「有意識的努力」。他曾比喻:人生如耕田,他人犁一遍,你犁兩遍;他人播一次種,你播兩次。秋收之時,你的收成自然倍之。 ...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