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蔡榮根 博士」標籤的文章

尋找安全的家 蔡榮根 博士

 **在浮城紮根:尋找颱風眼中的安穩** 颱風夜裡,看著窗外搖曳的樹影,香港人家家戶戶檢查門窗是否牢固。這種對「安身之所」的渴望,正是蔡榮根博士在《尋找安全的家》("In Search of a Safe Home: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中探討的核心命題。這位深耕建築安全領域三十年的專家,用他參與災後重建的經驗告訴我們:<mark>真正的安全,始於正視脆弱</mark>。 蔡博士曾親歷九二一地震、汶川地震的災後評估,目睹無數家園在瞬間崩塌。他寫作此書的初衷,是希望將專業的結構安全知識,轉化為<mark>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居住安全指南</mark>。這種將專業知識平民化的努力,對居住在密集高樓的香港人而言,顯得格外珍貴。 全書以「建築的生命週期」為軸線,從選址、設計、施工到維護,層層剖析我們居住空間的「健康狀況」。最震撼的是書中對「軟弱層」的解析:蔡博士舉例某棟大樓因底層開放空間缺乏足夠支撐,在地震中如紙牌般倒塌。他提醒:<mark>建築物的弱點,往往藏在最顯眼的地方</mark>。這讓人想起香港常見的底層商場、停車場結構,是否也潛藏著類似風險。 《尋找安全的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了技術層面,深入探討「安全感的社會建構」。書中記錄了日本災後社區的重建經驗:與其快速興建臨時住宅,不如讓受災居民參與設計過程,因為<mark>真正的重建,是讓人在廢墟中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mark>。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考,對香港的城市更新極具啟發。 關於「老屋延壽」的章節尤其觸動港人情懷。蔡博士提出「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概念,就像人需要定期健檢,建築物也需要專業的維護計劃。他在書中妙喻:<mark>忽略維護的老屋,就像從不運動的中年人,突然的災害如同心肌梗塞</mark>。這種生動的類比,讓艱澀的結構知識變得親切可感。 書中最實用的部分,是提供普通人也能操作的「居家安全自檢手冊」。從牆壁裂縫的寬度測量,到樑柱變形的觀察要點,甚至教讀者用手機應用程式檢測建築物傾斜度。這種<mark>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公民能力</mark>的嘗試,正是香港這個高度專業化社會...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