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張清風」標籤的文章

讀書報告-港人防災必修科,張清風

《港人防災必修科》以「實用指南」為骨、「風險意識」為魂,將防災知識化為日常可操作的行動框架。作者張清風針對香港高密度城市特性,從火災、風災、地震到公共衛生危機,系統化拆解應對策略,並強調「防災非一次性準備,而是持續的生活態度」。書中融合技術指導、心理建設與社會反思,旨在幫助讀者從「被動受難者」轉化為「主動應對者」。 書中開篇即打破「防災等於囤積物資」的迷思,提出「風險識別」為首要步驟。作者以香港常見的僭建樓、老舊電路、密集木構建築為例,說明「災難從非突如其來,而是風險累積的結果」。例如,某章節分析唐樓火災案例,指出「逃生通道被雜物堵塞」與「防火門失效」常是災情擴大的關鍵,並附實地照片與逃生路線規劃圖。這種「從場景出發」的寫法,讓理論緊密貼合讀者生活經驗。 物資準備部分,作者反對過度消費主義,主張「精簡有效」原則。書中列出「基礎防災包」清單:水、乾糧、手電筒、急救用品外,更強調「心理安慰物」的重要性——一張家人照片、一本紙本書,能在災難中穩定情緒。某段敘述令人動容:「當數位訊號中斷時,紙張的溫度與照片的觸感,是人最後的連結。」這種對「非實用物品」的重視,凸顯防災中常被忽略的情感維度。 針對香港常見的颱風威脅,書中詳解「風災階段應對法」:風災前檢查窗戶密封條、固定室外物品;風災中避免靠近玻璃窗,並預備「停電應急方案」;風災後留意懸掛物與積水帶來的二次風險。作者更提醒,「颱風警報解除不代表危機結束」,因濕氣與高溫可能引發食物腐敗、電路故障等問題。這種「全周期」視角,避免讀者陷入「警報解除即安全」的認知陷阱。 公共衛生危機章節,則結合新冠疫情經驗,探討「信息混亂下的決策困境」。作者批評社交媒體「即時性」對防災的負面影響:「當每個人都是傳播節點時,錯誤訊息的擴散速度遠超過病毒。」書中建議建立「官方訊息為主、科學常識為輔」的判斷框架,並設計「家庭訊息共享板」,避免恐慌情緒蔓延。 心理建設部分尤為出色。作者指出,災難中的「正常化偏誤」(認為情況不會惡化)與「僥倖心態」常導致延誤避難。書中舉例:某居民因「覺得火勢不會燒到自家樓層」而遲遲不逃,最終被困。為對抗這種心理,作者提議定期進行「家庭防災演習」,將應對動作轉化為肌肉記憶。此外,書中亦教導「災後心理復原」技巧,如透過敘事療法整理經歷,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社會層面,作者呼籲防災從「個人行為」擴展至「社區網絡」。書中介紹「互助地...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