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蔡瀾教室2》,蔡瀾」標籤的文章

《蔡瀾教室2》,蔡瀾

 《蔡瀾教室2》,蔡瀾 《蔡瀾教室2》非傳統教學,而是「人生破壁指南」。蔡瀾以酒壺當驚堂木,說學逗唱間,把生活哲理兌成一杯濃茶,苦澀裡有回甘。 他談「學習」:「知識如街邊攤檔,不必正襟危坐,邊走邊嘗便是。」書中寫某學者背誦整部詞典,卻不知如何與菜販講價,「像擁有全宇宙地圖,卻迷路在自家後院」。這比喻辛辣,直指學以致用的重要。 論「失敗」,他舉炒菜為例:「焦了?好,從此知火候極限。」又言:「失敗是調味料,沒它,成功太寡淡。」這讓我想起蘇東坡「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哲學——原來人生與做菜,本就是一體兩面。 他勸人保持「笨」態:「智者如滿水杯,裝不進新東西;笨人像空竹簍,晃一晃總有聲響。」書中寫某老婦學電腦,按鍵如彈鋼琴,「錯誤百出卻樂在其中」,蔡瀾讚:「這才是真學問!」 最精采是「好奇心」篇。他比擬好奇心為「貓爪子撓心」,又形容探索如「拆盲盒,可能空手而回,但拆的過程已足夠歡喜」。書末他寫:「若哪天不問為什麼,便是心死的證明。」這話如暮鼓,震落心塵。 結語更妙:「這教室無牆,風雨聲是鈴聲,市井人等皆同窗。」原來,蔡瀾的課堂,從來不在書本裡,而在滾燙的生活中。 在《蔡瀾教室2》中,蔡瀾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他說:「食嘢唔係求其填肚,係同自己對話。」從挑選食材到烹調手法,從品酒到茶道,每一個細節都被他賦予了哲學意味。這不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部生活啟示錄。 「最好嘅調味料,係飢餓」,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道出了享受生活的真諦。蔡瀾教的不只是烹飪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用心對待每一餐,就是用心對待生命。讀這本書,你會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學會在平凡中創造不凡。這正是蔡瀾獨特的人生智慧。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