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川普」標籤的文章

白宮持股英特爾:短期紓困與長期隱憂的兩難

  白宮以《芯片法案》未撥付的 89 億美元補貼轉為 9.9% 股權,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的舉動,很難用單純「正面」或「負面」定義 —— 對深陷虧損的英特爾是短期「救命錢」,對半導體產業生態卻是打破市場規則的「開端」。這一被稱為「美國版混改」的操作,本質是國家戰略對企業經營的強勢介入,其影響已超越企業本身,輻射到全球科技產業格局。 從積極面看,政府入股確實解決了英特爾的燃眉之急。2024 年巨虧 188 億美元、2025 年上半年再虧 37 億美元的英特爾,正陷入「燒錢換產能」的死循環:代工業務市場份額僅個位數,俄亥俄州工廠建設屢次推遲,裁員兩萬人仍難扭虧。政府持股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鎖定了代工業務的延續 —— 這曾是英特爾內部屢遭質疑的「拖油瓶」,卻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對美國而言,這次介入避免了本土芯片製造龍頭退出關鍵領域,短期內鞏固了半導體產業鏈安全。 但負面效應同樣顯著,且影響更為深遠。首先是對市場規則的衝擊:美國政府以「審查卡補貼」的方式強制入股,徹底撕下了「自由市場」的遮羞布,違背了共和党傳統的「小政府」理念。這種「資金換話語權」的模式可能引發「破窗效應」—— 三星、台積電等企業若想獲取補貼或市場准入,恐被迫接受類似條件,導致全球半導體競爭淪為「政治博弈」而非技術比拼。其次是企業經營的潛在矛盾:政府追求「產能優先」的戰略目標,與英特爾「盈利導向」的股東訴求天然衝突,未來在研發投入、產能佈局上的決策內耗可能加劇。 英特爾的前景取決於「政府約束」與「企業活力」的平衡。短期看,政府資金將推動工廠建設加速,代工業務獲得喘息空間,配合已有的芯片設計優勢,有望在汽車芯片、工業芯片等領域搶佔市場份額。但長期隱憂不容忽視:政府持股附帶的「代工業務不得低於 51%」等限制,可能捆綁企業轉型腳步;而政治干預的不確定性,也會削弱市場對其的信心 —— 畢竟投資者更願意押注「技術驅動」而非「政策依賴」的企業。若無法在 3-5 年內實現代工業務盈利,英特爾可能淪為「政府扶持下的僵屍企業」。 下一步,英特爾的核心策略應是「借力政策、強化技術、疏解約束」。在研發上,需聚焦 14nm 以下先進制程突破,縮小與台積電的差距,同時放大在成熟制程領域的產能優勢;在經營上,可推動「代工業務子公司化」,以相對獨立的架構平衡政府戰略與市場效率;在生態上,聯合美光等本土企業構建「美國芯聯...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