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花·雲費 Oprah Winfrey, **讀書報告-American Dirt, Jeanine Cummins**


**讀書報告-American Dirt, Jeanine Cummins**


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它像一塊滾燙的石頭,從第一頁開始就熨燙著你的心,讓你無法安坐,必須一口氣跟隨主角的腳步,在恐懼與希望交織的路上狂奔到底。《American Dtsir》講述的是一個我們或許在新聞上看過無數次,卻從未如此靠近的故事——關於逃亡,關於移民,關於一位母親最極致的愛與勇氣。


故事從一場突如其來的屠殺開始。莉蒂亞在阿卡普爾科的家,原本是一個溫馨的場所,因為她經營了一家小書店,這讓她與母親的關係更加親密。然而,一場血腥的屠殺,她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她與母親的關係,都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莉蒂亞的母親,是一位名叫盧卡的小男孩,他必須在一瞬間長大,跟著母親跳上那列象徵著求生希望,也充滿未知危險的「野獸」貨運火車,向北逃亡。作者珍妮.康明用極其細膩且充滿臨場感的筆觸,將我們直接丟進莉蒂亞和盧卡的視角裡。我們能感受到子彈飛過耳邊的呼嘯聲,能聞到擠滿人的貨運車廂裡汗與恐懼混合的氣味,能體會到每一次與陌生人眼神交會時,心底那份冰涼的猜疑。


書中有一句話,精準地捕捉了這種逃亡者的處境:「我們不是從什麼地方逃出來,我們是往某個地方去。」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出了難民與移民最根本的心態。他們並非單純地想離開充滿暴力的家園,更是懷抱著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能讓他們活下去、能讓孩子安穩長大的「某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美國,就是書名所指的「美國的塵土」。這片塵土,對某些人而言是應許之地,對莉蒂亞母子而言,則是活下去的唯一機會。他們的旅程,就像在洪流中抓著一根浮木,隨時可能被浪潮吞噬,卻始終不肯放手。


莉蒂亞作為母親的形象,被刻畫得無比深刻且真實。她的愛不是口號,而是每一個艱難的決定,每一次強忍的恐懼。書中寫道:「母愛是一個妳永遠不會填滿的洞,它只會隨著每次呼吸變得更深。」她在路上必須教導盧卡如何隱藏、如何說謊、如何信任與不信任。她將自己的恐懼壓縮在心底最深處,只為了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堅不可摧的堡壘。有一段描述令人心碎,她看著熟睡的兒子,心想:「他相信她。儘管他們一無所有,儘管他們睡在硬紙板上,儘管他們的生命每分每秒都處於險境,他依然相信她。這份信任的重量,比她扛過的任何東西都沉。」這種比喻,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可感的重量,讓我們直接體會到一位逃亡母親肩上那難以言喻的負荷。


而盧卡這個角色,則為這個黑暗的故事注入一束純真的光。他聰慧早熟,對數字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他試圖用孩子的方式去理解這個突然變得殘酷的世界。他的存在,不斷提醒著讀者,這場逃亡奪走的不只是成人的家園與生計,更是孩子理應無憂的童年。當他必須學會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必須目睹同行者在鐵軌上喪生,我們看到的是無數移民兒童的縮影。


康明的寫作功力在於,她不僅僅描寫苦難,她更描寫了在絕境中迸發的人性光輝。莉蒂亞和盧卡在途中遇到了其他懷抱同樣美國夢的移民,他們來自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各有各的悲傷故事。這些人萍水相逢,在「野獸」列車上形成了短暫的、脆弱的共同體。他們分享僅存的食物和水,互相警告危險,這種在泥濘中依然願意伸出手的善意,成了這趟地獄之旅中最溫暖的慰藉。這讓我們明白,這條路上不只有掠奪與背叛,更有犧牲與互助。


《American Dirt》迫使我們直視一個經常被簡化成政治議題的現實。它讓我們看見,每一項移民政策的背後,都是一張張有血有肉的臉孔,一個個為了「活下去」而拚盡全力的靈魂。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人性的極限與韌性。當你合上書本,那些塵土、血汗、淚水與鐵軌的意象,會久久縈繞心頭。它不只是一個關於「他們」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我們」——對安全、尊嚴與未來的共同渴望——的故事。莉蒂亞與盧卡的旅程結束在最後一頁,但他們對「家」的追尋,卻在讀者心中敲響了永不停歇的迴音。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