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如何改掉自己的習慣?從「覺察」到「重編程」的實踐指南

  如何改掉自己的習慣?從「覺察」到「重編程」的實踐指南 引言:習慣是「自動導航模式」,改變需要「手動介入」 習慣像河流的河道——水自然流向阻力最小的方向,行為也會趨向最熟悉的軌跡。改掉習慣的本質,是「重塑大腦的預設路徑」,這需要三階段介入: 覺察現狀、設計新路徑、鞏固新模式 。以下從心理機制到實作策略,提供系統化解法。 一、覺察習慣:找出「無意識的綁架者」 1. 記錄「習慣觸發點」 習慣由「提示→行為→獎勵」的迴路驅動(查爾斯·杜希格《習慣的力量》)。例如: 提示:下班後覺得累(情境/情緒); 行為:打開手遊/刷短視頻(習慣動作); 獎勵:暫時逃避壓力(即時滿足)。 實作法 :連續3天記錄「想改掉的習慣」的觸發情境(時間、地點、情緒、身邊的人),並寫下背後的需求(如放鬆、認同感)。 2. 釐清「習慣的代價」 問自己:「這個習慣長期來看,讓我付出什麼代價?」(如熬夜讓你白天效率低下、拖延讓你焦慮)。將代價具象化(如寫下「熬夜導致隔天頭痛,無法專心工作」),能激活改變的動機。 二、設計新路徑:用「替代方案」打破迴路 1. 替換行為,而非刪除行為 大腦抗拒「禁止」,但接受「替換」。例如: 原習慣:焦慮時吃零食→替換為:焦慮時做10秒深呼吸,並寫下情緒; 原習慣:睡前刷手機→替換為:睡前讀10分鐘實體書。 關鍵 :新行為需滿足與舊習慣相似的需求(如放鬆、填補空虛),但更符合長期目標。 2. 降低新行為的「啟動阻力」 環境設計 :想培養運動習慣,就把運動鞋放在門口;想減少拖延,就關閉手機通知。 2分鐘法則 :告訴自己「只做2分鐘」,如「只寫報告的開頭一句」「只換運動服」。動作啟動後,慣性會推動你繼續。 3. 設計「即時獎勵」 舊習慣的吸引力來自即時回饋(如刷短視頻的即時快樂),新習慣需人工創造獎勵。例如: 完成運動後,聽一首喜歡的歌; 抵制拖延後,在日記寫下「我做到了!」。 三、鞏固新模式:從「刻意練習」到「自動化」 1. 接受「反覆期」,不追求完美 改變不是直線進步,而是「進三步,退一步」。若某天回到舊習慣,只需告訴自己:「這是過程的一部分,明天繼續。」研究顯示,平均需66天培養新習慣(而非21天),允許自己慢慢成長。 2. 用「習慣追蹤」強化動力 視覺化進度:用日曆打勾、APP追蹤,累積「連續成功天數」; 社群監督:加入改變小組,公開承諾(如「我承諾每天冥想10...

改變自己的習慣,去做那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改變自己的習慣,去做那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引言:習慣是自我的舒適區,也是成長的絆腳石 「你現在的生活,是過去習慣的總和;未來的樣子,藏在今天的選擇裡。」這句話如一記鐘聲,敲醒沉睡在「自動化人生」中的我們。多數人像被程式設定的機器,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行為,卻期待不同的結果——這正是習慣的悖論:它提供安全感,卻扼殺可能性。 改變習慣,尤其是挑戰「不敢做的事」,需要兩種勇氣: 「破框」的覺知 ——看見習慣如何綁架自己; 「試錯」的行動 ——在不安中踏出第一步,哪怕踉蹌。 以下從心理建設、行動策略與長期維持三階段,拆解如何跳出習慣的牢籠。 一、心理建設:從「恐懼餵養」到「勇氣灌溉」 1. 釐清恐懼的真相 「不敢做」的背後,往往藏著三種幻象: 災難化想象 :「如果失敗,所有人都會嘲笑我。」(實際上,多數人忙於關注自己,無暇嘲笑他人。) 完美主義陷阱 :「要麼做到100分,要麼不做。」(但成長總從60分的嘗試開始。) 身份鎖定 :「我一向是內向的人,不可能上台演講。」(習慣是流動的,身份可以「重新定義」。) 破解法 :用「事實檢測」對抗想象——寫下最壞情況,並問自己:「即使如此,我能否承受?」多數時候,答案會是「能」。 2. 重寫自我敘事 心理學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出: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事的信念,直接影響行動力。若總說「我不行」,大腦會自動尋找證據證明此論點;反之,若開始用「我暫時還不擅長…⋯,但可以練習」取代否定句,神經可塑性會讓你逐步靠近目標。 實戰練習 :每天記錄一件「突破習慣的小勝利」,如主動和陌生人說話、嘗試新食物。這些「微確幸」會累積成「我能改變」的信念基礎。 二、行動策略:以「習慣杠杆」撬動改變 1. 從「最小行動」開始,破除行動阻力 《原子習慣》一書強調:「改變不需轟轟烈烈,只需2分鐘的啟動。」例如: 想培養運動習慣,先從「每天穿運動鞋站1分鐘」開始; 害怕公開表達,先在會議上提一個小問題。 原理 :大腦抗拒劇變,但對「微小異常」容忍度高。一旦啟動,動量會推動你繼續。 2. 用「習慣堆疊」綁定新行為 將新習慣嫁接在舊習慣上,降低執行成本。例如: 每天早上的「刷牙後→寫三件感恩事」; 晚飯後的「洗碗時→聽一段語言學習podcast」。 關鍵 :選擇已穩定的舊習慣作為「觸發點」,新行為的依從率可提升300%(據《掌控習慣》研究)。 3. 設計「反饋環...
 讀書報告—讓錢自己流進來, 博多·舍費爾 引言:財富不是偶然,而是「設計」的結果 「錢,不是賺來的,而是流進來的。」這句顛覆常識的宣言,正是《讓錢自己流進來》的核心精神。作者博多·舍費爾以「歐洲巴菲特」之稱,撕開傳統「努力賺錢」的迷思,揭開財富自動增長的密碼。封面上的金幣如水流傾瀉,卻非湍急的洪水,而是「被設計過的河道」——這本書要教的,正是如何築起這些河道,讓金錢像溪流般自然匯聚。 書中開宗明義:「大多數人賺錢如擰毛巾,越擰越吃力;富人卻像建水壩,讓水流自動循環。」這比喻直指核心:財務自由不是終點,而是「系統建設」的成果。作者以自身從負債到財富自由的經歷為藍本,拆解「自動賺錢系統」的四大支柱——目標設定、系統搭建、債務管理、投資心法,每一環都像齒輪般咬合,推動金錢自動流轉。 一、目標不是「想變富」,而是「設計富有的身份」 「你無法成為自己未想象過的人。」作者一針見血指出,多數人的財務目標模糊如「想多賺點」,卻未定義「多少錢能讓自己自由」。書中舉例:若將「財務自由」具象為「每月被動收入覆蓋支出」,目標便從抽象變為可量化的遊戲。 舍費爾提出「五顆魔法石」練習:写下五件「只有富人才能做的事」(如旅行、學習新技能),並想象自己已擁有這些能力時的狀態。這看似童話,實則是「身份重塑」——當你自認是「能管理財富的人」,行為才會向此靠��拢。 「金錢是結果,不是原因。」這句話如當頭棒喝。我們常罵錢「難賺」,卻未察覺:是自己的「貧者思維」先築起高牆。作者比喻:「別追著錢跑,要讓錢追著你跑——而你能做的,是成為一片值得金錢停留的沃土。」 二、系統勝過努力:打造「財富永續經營模式」 「為什麼中樂透的人多破產?因為他們只有金錢,沒有系統。」舍費爾強調,財富的關鍵不在「一時進帳」,而在「持續運作的機制」。書中提出「三層水壩」理論: 第一層:自動儲蓄——每月收入先支付自己(至少20%),而非最後才存剩餘。 第二層:債務防火牆——優先償還「利率最高」的債務,而非只看債務總額。 第三層:投資生態系——選擇能「自動滾動」的標的(如指數基金、房地產租金),减少人為干預。 「系統最大的魔力,是讓你『不動』也能賺錢。」作者以養蜂比喻:新手忙著追蜜蜂,老手卻建好蜂箱,讓蜜蜂自動產蜜。例如,設定自動轉存至投資帳戶,比「每月手動操作」更易長期堅持。 書中還戳破「複利神話」的盲點:複利需要時間發酵,但...
  讀書報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賴佩霞 引言:語言,是橋樑還是牆?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卻常在無意間用語言築起高牆。賴佩霞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像一把溫和的錘子,輕輕敲碎這些牆壁,讓光透進來。封面上的兩隻長頸鹿靜靜相望,彷彿提醒我們:真正的對話,需要像它們伸長頸部般,付出耐心與勇氣。這本書不僅教我們「如何說」,更引導我們思考「為何說」——在每一句話的背後,藏著未被滿足的情感、未被看見的靈魂。 作者開篇便戳破幻象:「大多數的爭執,與其說是觀點衝突,不如說是『被理解」的渴望落空。」這句話如同一面鏡子,照見那些因「你根本不懂我」而爆發的爭吵。我們總以為說得更多、更響,就能贏得理解,卻忘了「聆聽」才是對話的隱形腳本。 一、當我們說「我沒事」時,其實在說什麼? 書中提出一個尖銳的觀察:「人類最擅長用『我沒事』包裝傷痛,卻期待對方拆開這層偽裝。」這讓我想起長頸鹿的沉默——它們即使受傷,仍以高傲的姿態站立,但隱藏在斑紋下的傷口,或許正等待一雙溫柔的手。 作者分享一則案例:一位妻子總在丈夫問「怎麼了」時回答「沒事」,直到某天憤怒爆發:「你從不關心我真正在想什麼!」諮商後發現,丈夫其實多次嘗試溝通,卻被「我沒事」的防護罩彈回。書中點破:「『我沒事』是關係的慢性毒藥,它讓兩人逐漸習慣『不說』,最終忘記『如何說』。」 如何破解?作者建議「具體化表達」:將模糊的情緒轉化為「當你…時,我感到…」的句式。例如:「你整晚滑手機時,我覺得被冷落。」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需要勇氣拆開自己的「沒事」包裝紙。 二、聆聽,是「聽見」還是「聽過」? 「真正的聆聽,是讓對方的故事在你心裡生根。」這句比喻美得令人驚豔。我們常把聆聽當成等待說話的間隙,卻未察覺對方渴望的是「被接住」的安全感。 書中舉例:孩子興奮分享學校趣事,父母卻回應「快去寫功課」。這種「降落傘式聆聽」(直接跳到結論)會讓孩子學會沉默。作者提出「三秒原則」:當對方說完,等待三秒再回應,讓情緒有時間落地。這三秒,是尊重的空隙,也是理解的種子萌芽的時間。 更深刻的案例來自一對夫妻:妻子抱怨「你從不幫忙家事」,丈夫立刻列舉「我昨天倒垃圾、前天修水龍頭」。但諮商時發現,妻子真正想說的是:「我累時,希望你能主動看見,而不是等我開口。」作者寫道:「聆聽的最高境界,是聽見『話語背後的淚水或陽光』。」 三、攻擊性語言,是未被轉化的恐懼 「罵聲越響,內心越慌。...
讀書報告-《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 在孤獨的跑道上,遇見寫作的靈魂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是村上春樹的隨筆集,以長跑為線索,闡述他對寫作、生活與自我修練的哲學。這本書看似談論運動,實則是剖開一位職業作家內心的手術刀。村上將跑步與寫作並置為「孤獨的職業」,兩者皆需持續的耐力與對寂寞的耐受性。 村上開篇便說:「疼痛無法避免,磨難卻可以選擇。」這句話道盡了他對長跑的態度,亦映射寫作生涯的本質。自從成為職業小說家,他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寫作五小時後長跑十公里,這種規律如鐘錶般精準。他將跑步視為「身體與地面的對話」,在重複的步伐中,思考如流水般自然湧現。這讓我想起他小說中那些獨來獨往的角色——他們總是在孤獨中與自我達成和解。 書中,村上回憶參加希臘馬拉松的經驗。在酷熱與塵土中奔跑時,他體會到「極限的邊緣」是什麼滋味。這種體驗與寫作何其相似?當他在稿紙前枯坐,文字似乎乾涸時,仍必須逼迫自己繼續前進。他寫道:「寫作如同長跑,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能否以相同的節奏持續下去。」這句話揭開了創作的真相:天才或靈感皆屬偶然,唯有堅持才是職業作家的命脈。 村上亦談及年齡與衰退的課題。面對體力漸弱,他選擇調整策略,如同寫作時「放棄追求華麗,轉而追求精準」。這讓我想起他後期作品《1Q84》的簡潔文風——削去多餘的修飾,直抵核心。跑步與寫作,在此成為一體兩面的修煉:前者訓練肉體,後者雕琢靈魂,但兩者都需「在孤獨中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書中最動人處,莫過於村上對「持續」的詮釋。他將人生比作一場超級馬拉松,「不必與人競爭,只要超越昨天的自己」。這種態度或許平淡,卻在浮躁的時代中顯得難能可貴。當我們在跑步或寫作中學會與寂寞共存,便能在生活的其他面向,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讀書報告-《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寫作是孤高的修行,亦是自由的掙扎 《身為職業小說家》是村上春樹對創作生涯的回顧與反思,內容涵蓋寫作習慣、靈感本質、行業生態等議題。這本書像一盞燈,照亮了「職業作家」這一身份的虛實之間:表面是光鮮的創作自由,內裡卻是長期的自我對話與妥協。 村上開宗明義說:「假如你立志要當小說家,首先得報個數。」這「數」指的是寫作的「量」。他強調,天賦或許能讓人寫出一篇佳作,但唯有持續生產,才能成為職業作家。他以自身經驗說明:在開酒吧賺錢的歲月,他仍每天深夜擠出時間寫作,如同「在黑暗中挖掘隧道」。這種堅持,恰是職業寫作最赤裸的真相——它不是浪漫的靈感遊戲,而是需要討論的「體力勞動」。 書中對靈感的詮釋尤其精采。村上認為,靈感並非憑空而降,而是「長期積累後的自然滲漏」。他將創作比作「挖掘油井」,必須不斷向下鑽探,直到黑金湧出。這讓我想起他在《挪威的森林》中的寫作過程:為了捕捉直子的情緒,他反覆修改,甚至將初稿完全捨棄。職業作家的自由,背後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 村上亦坦率談及文學獎的爭議。他認為,獎項如同「遠方的雷聲」,聽得見卻無法掌握。這種態度反映在他的寫作哲學中:不追隨潮流,只寫自己相信的故事。他說:「小說家就像海龜,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浮出水面呼吸。」這句比喻道盡了創作者的孤獨——即使外界如何評斷,仍得堅持自己的節奏。 對於想成為作家的人,村上提出「三點建議」:多讀書、養成獨特文風、保持遠離文壇的「邊緣性」。他將文壇比作「廟會」,熱鬧卻易使人迷失。這種疏離感,恰是他能持續創新的關鍵。在書的結尾,他寫道:「寫作是與時間的戰鬥。」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作家,亦適用於所有試圖在混亂中尋找意義的人——唯有透過不斷書寫,才能將碎片化的存在轉化為有意義的敘事。 這三本書,從小說到隨筆,共同拼湊出村上春樹的文學宇宙:在孤獨中尋找連結,在規律中追求自由,在持續中定義存在。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讀者內心深處的「森林」。
 讀書報告-《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青春的迷霧與生命的虛實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筆下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以1960年代東京為背景,透過主角渡邊的視角,描繪一群年輕人在愛情、死亡與自我探索中的搖擺與成長。這部小說像一幅用濕氣氤氳的墨色繪成的青春畫卷,每個角色都帶著無法言說的孤獨,在記憶與現實的裂縫中尋找出口。 書中,死亡並非遙遠的戲劇化事件,而是潛伏於生活底層的暗流。開篇那句「三十七歲的我,在波音七四七的座席上恍惚感到一陣陣霧氣從機窗滲入」,立刻將讀者拉入一種朦朧的懷舊氛圍。渡邊的朋友木月自殺後,他與木月的女友直子開始產生微妙連結。直子內向而敏感,她的存在如同「一片靜默的森林」,內裡隱藏著無法療癒的創傷。村上寫道:「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如同一把鑰匙,解開了整部小說對生死交織的詮釋。 在直子與另一位角色玲子的敘事縫隙中,渡邊的愛情選擇成了青春迷惘的象徵。玲子曾說:「我們是彈著不完整的樂章,試圖填滿無法填滿的空白。」這句話恰似對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曖昧關係的註腳。綠子的活潑與直子的沉靜形成鮮明對比,前者像一抹跳動的火焰,後者則如沉澱的湖水。渡邊在兩者間搖擺,恰似每個人在成長中必須面對的抉擇:是追求熱烈的生存,還是沉溺於死亡的誘惑? 村上的筆鋒常帶著詩意的疏離感。他描寫直子的身體:「她的肌膚透明得彷彿連血管都清晰可見,像一具精緻的玻璃器皿,隨時可能碎裂。」這種脆弱感不僅屬於直子,更是整個時代青年的寫照。1960年代的日本處於經濟起飛與學運風潮中,但村上卻將焦點落在個體的孤獨上。渡邊與永澤的友誼便是一例:永澤以玩世不恭的態度掩飾內心的空洞,他說:「不要同情自己。」這句話背後,是對現實無力改變的自我保護。 小說的結尾,渡邊在電話亭中對著無人的話筒呼喊,象徵青春的困惑終究無解,卻必須繼續前行。村上以「森林」為意象,暗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一片迷途,而穿越它的方式,或許是接受不完美,並在孤獨中尋找與他人的連結。
 讀書報告-流華年,陳志武 《流華年》一書,如同一位沉默的導遊,帶領讀者穿梭於歷史的長廊,細數那些曾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經典案例。作者陳志武以淺顯的筆觸,將複雜的財經事件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彷彿讓人看見「時間的河流中,每一朵浪花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書中開篇便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誕生」為例,闡述資本主義的萌芽如何像春日的細雨,悄然滋潤乾燥的土地。作者引述:「資本的本質,是將未來的收益折現為當下的行動。」這句話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們對風險與報酬的思考。荷蘭人以股份制分散風險,恰似農夫將種子撒向廣闊的田野,而非孤注一擲於一處。 進一步探討「英國南海泡沫」時,陳志武將投機狂熱比喻為「集體的幻覺」,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璀璨卻短暫。書中寫道:「市場的非理性,常源於人們對財富的渴望超越了理性的判斷。」這讓我想起生活中,人們總容易被快速致富的故事吸引,卻忽略背後的陷阱。 在分析「美國鐵路泡沫」時,作者以「鋼鐵與夢想的碰撞」為題,指出基礎建設如何成為經濟的骨架。他寫道:「鐵路不僅連接城市,更連接了人們對未來的想像。」這讓我聯想到,現代科技發展亦如鐵路,既帶來便利,也可能因過度擴張導致資源浪費。 書中後半部聚焦亞洲金融風暴,陳志武將國際資本流動比作「海潮的漲落」,來得迅猛,退去時卻留下一片狼藉。他引用當時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的話:「貨幣投機者如同盜賊,在黑夜中潛行。」這提醒我們,金融自由化需以監管為燈塔,方能避免船隻觸礁。 合上書頁,我恍若經歷一場時空旅行。陳志武不僅講述歷史,更透過這些案例,叩問我們對「風險」「創新」與「人性」的理解。正如他所言:「經濟史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性劇場。」這本書適合所有想從過去看懂未來的人——畢竟,太陽底下無新事,唯有聰明人懂得從歷史中拾取鏡鑑。

讀書報告-從易經解心經,劉君祖,

《從易經解心經》像一座橋,連接東方兩大智慧經典。劉君祖以易經的變易之道,闡釋心經的空性智慧,彷彿讓讀者看見「兩條河流在某處交會,激盪出新的風景」。 書中開宗明義指出:「易經講變化,心經講空性,兩者皆在破除執著。」作者引用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對照易經「陰陽相濟」,提出「空不是否定現象,而是看透本質」。這讓我想起水:既能夠柔順適應容器(易),又能夠潤澤萬物而不爭(空)。 在解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劉君祖以易經「遯卦」為例,說明退避不是逃避,而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智慧。他寫道:「就像冬天的樹,放下葉子是為了來年春天更蓬勃。」這讓我反思現代人常將「忙碌」視為美德,卻忽略「放下」才是前進的起點。 書中更將「五蘊皆空」與易經「五行」思想結合,指出物質(色)與能量(氣)的流轉如環無端。作者比喻:「五蘊像五種顏料,混合起來看似多彩,實則本無自性。」這讓我想起現代物理的「質能守恆」——萬物不過是能量的不同形式。 最令我震撼的是,劉君祖將「菩提薩埵」的慈悲精神,對應易經「地天泰卦」的上下交感。他寫道:「慈悲不是單向施捨,而是讓天地萬物互通有無。」這如同生態系統的循環,強者保護弱者,最終維護整體平衡。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學術解經,更是生活指南。作者提醒:「讀經典若不能落實於日常,便如種子藏在石頭下,永無發芽之日。」例如,面對困境時,可思「易經的危機轉化」與「心經的破執」雙管齊下。 合上書本,我彷彿聽見千年前的智慧在耳畔低語:無論世界如何變遷,「看破現象,把握本質」永遠是安身立命的根基。這本書適合所有在喧囂中尋找內心寧靜的讀者——畢竟,真正的自由,從看懂「空」與「變」的舞蹈開始。

讀書報告-傳世投資,關善祥

 讀書報告-傳世投資,關善祥 《傳世投資》像一位耐心的園丁,教讀者如何將財富種子培育成世代相傳的樹林。作者關善祥以自身經驗為土壤,結合價值投資理論,提出「投資是生活哲學的延伸」。 書中開篇即點出:「短視的投機如割草,長期的投資如種樹。」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名言:「若你不願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連十分鐘都別考慮。」作者進一步以「樹根(企業價值)」「樹幹(成長性)」「樹葉(市場波動)」為喻,強調應關注根本,而非枝微末節。 在探討「如何選擇優質企業」時,關善祥提出「三好原則」——好生意、好管理、好價格。他比喻:「好生意如自來水管,只要水廠運作正常,現金流便源源不絕。」這讓我聯想到某些消費品牌,即使經濟波動,人們仍需購買其產品。 書中對「風險」的定義尤其精闢:「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而是永久損失的可能。」作者以農耕為例:「市場下跌如同旱季,農夫不會因此賣掉土地,而是等待雨季來臨。」這提醒我們,投資需有「農夫心態」——耐心與信心缺一不可。 關善祥更強調「傳世」的概念,指出財富需搭配教育才能延續。他寫道:「若後代缺乏理財智慧,金錢就像無根之水,終將枯竭。」這讓我想起歷史上的敗家案例,往往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不懂錢的價值。 在分析具體案例時,作者以某家族辦公室為例,說明如何透過「核心倉位+機會倉位」的配置,平衡穩定與成長。他比喻:「核心倉位如定錨,機會倉位如風帆,兩者結合方能遠航。」這打破一般人对「集中持股」或「分散投資」的二元思考。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將投資與人生價值結合。他寫道:「追求財務自由,不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是為了爭取選擇的自由。」如同鳥兒展翅,不是為了炫耀羽毛,而是為了選擇飛向何方。 合上書頁,我體會到傳世投資不僅是財富管理,更是價值傳承。關善祥以平實的語言,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準則,適合所有願意「以時間換空間」的長期投資者——畢竟,真正的財富,從懂得「等待」的藝術開始。
 讀書報告-《村上收音機》,村上春樹 日常的碎片與文學的頻率 《村上收音機》是村上春樹的隨筆結集,收錄他為報章雜誌撰寫的短評、演講與生活觀察。這本書像一台老式收音機,調頻於日常的雜音與文學的旋律之間,捕捉那些易被忽略的微小震顫。村上以特有的輕妙筆觸,將喫飯、聽音樂、看棒球賽等平凡場景,轉化為充滿哲思的短章,讓讀者看見「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敘事」。 書中,村上將寫作比作「在黑暗中聽見遠方傳來的收音機聲」。這句比喻揭示了創作的本質:敏感與等待。他寫廚房裡煎蛋的聲響,寫爵士樂手即興演奏時的沉默,寫深夜電視機的雪花噪點——這些看似無意義的片段,卻在他筆下成為「存在的證據」。例如,他形容「冰箱的嗡鳴聲像一種低沉的詩」,暗示日常物件背後隱藏的孤獨與溫暖。 村上的隨筆常帶著「邊緣人」的視角。他自陳不擅長在人群中交談,卻擅長「聽見沉默的間隙」。這種特質反映在文字中,形成一種「疏離的親密感」。他寫參加婚禮的窘迫:「眾人的歡笑像一堵透明的牆,我站在牆外,數著牆磚的紋路。」這樣的描寫,既幽默又襯託出現代人共有的疏離困境。 書中亦散見村上對文學的見解。他認為「短篇小說如同快照,必須在剎那間捕捉光與影的平衡」,而長篇則是「與時間的長途賽跑」。這些零散的思索,恰似收音機裡跳躍的頻道,讓讀者得以拼湊出他創作觀的輪廓。他強調「真實的文學來自真實的生活」,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他的小說總充滿細膩的感官細節——從《聽風的歌》中煮義大利面的氣味,到《1Q84》的月光描寫,皆源於對日常的綿密觀察。 《村上收音機》的魅力,在於它展現了村上作為「生活詩人」的一面。他讓我們明白:文學不必總是宏大敘事,有時,調整生活的「頻率」,便能從庸常中聽見詩意。
  讀書報告-《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村上春樹 爵士樂的節奏與小說的呼吸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是村上春樹圍繞爵士樂撰寫的隨筆集,書名取自爵士樂手常說的「If it swings, do it.」。這本書不僅是音樂評論,更是村上對「節奏」這一文學核心要素的深情告白。他以爵士樂為鏡,映照出小說寫作的本質:在規則與自由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擺感。 村上開篇便說:「爵士樂是即興的藝術,但即興的前提是徹底的練習。」這句話道盡了他對寫作的態度。他自述年輕時經營爵士酒吧,每晚聽著樂手們反覆練習標準曲,才領悟「自由來自約束」。這與他後來的寫作習慣呼應——每天固定時間坐在書桌前,像爵士樂手練習音階般,持續磨練文字的「節奏感」。 書中,村上分析爵士樂與小說的共通性。他以邁爾士·戴維斯的「冷調搖擺」比喻敘事中的「留白」:樂手在音符間的沉默,如同小說中的敘事空隙,讓讀者有空間填入自己的想像。他寫看爵士現場的體驗:「樂音像一尾銀色的魚,在黑暗的劇場中游動,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沉入深淵。」這樣的意象,恰似他小說中那些充滿張力的場景——如《舞·舞·舞》中靈薄獄的潛入,或《海邊的卡夫卡》中魔幻與現實的交織。 村上亦坦言,爵士樂對他而言是「一種逃離現實的途徑」。年輕時,他透過聽爵士樂抵抗生活的無聊;成為作家後,則將這種「逃離」轉化為文學的節奏。他舉查特·貝克的小號聲為例:「那聲音像一陣濕冷的霧,包裹著聽者,卻又讓人感到奇妙的自由。」這種矛盾的體驗,正是他文風的特質——在疏離中尋找連結,在孤獨中追求解放。 這本隨筆集最動人處,在於村上對「搖擺」的詮釋:它不是華麗的技巧,而是「讓身體自然記住的節奏」。他將此應用在寫作上,認為「好小說必須讓讀者讀到忘卻文字的存在,只留下敘事的流動感」。這種追求,或許解釋了為何他的作品總帶著音樂般的韻律——句子長短交錯,段落如樂章推進,讓讀者在文字的「搖擺」中,進入半夢半醒的閱讀狀態。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不僅是爵士樂愛好者的寶典,更是一堂寫作的隱秘課程。村上提醒我們:無論音樂或文學,真正的魅力不在規則,而在「讓規則自然搖擺起來」的能力。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