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村上春樹
爵士樂的節奏與小說的呼吸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是村上春樹圍繞爵士樂撰寫的隨筆集,書名取自爵士樂手常說的「If it swings, do it.」。這本書不僅是音樂評論,更是村上對「節奏」這一文學核心要素的深情告白。他以爵士樂為鏡,映照出小說寫作的本質:在規則與自由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擺感。
村上開篇便說:「爵士樂是即興的藝術,但即興的前提是徹底的練習。」這句話道盡了他對寫作的態度。他自述年輕時經營爵士酒吧,每晚聽著樂手們反覆練習標準曲,才領悟「自由來自約束」。這與他後來的寫作習慣呼應——每天固定時間坐在書桌前,像爵士樂手練習音階般,持續磨練文字的「節奏感」。
書中,村上分析爵士樂與小說的共通性。他以邁爾士·戴維斯的「冷調搖擺」比喻敘事中的「留白」:樂手在音符間的沉默,如同小說中的敘事空隙,讓讀者有空間填入自己的想像。他寫看爵士現場的體驗:「樂音像一尾銀色的魚,在黑暗的劇場中游動,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沉入深淵。」這樣的意象,恰似他小說中那些充滿張力的場景——如《舞·舞·舞》中靈薄獄的潛入,或《海邊的卡夫卡》中魔幻與現實的交織。
村上亦坦言,爵士樂對他而言是「一種逃離現實的途徑」。年輕時,他透過聽爵士樂抵抗生活的無聊;成為作家後,則將這種「逃離」轉化為文學的節奏。他舉查特·貝克的小號聲為例:「那聲音像一陣濕冷的霧,包裹著聽者,卻又讓人感到奇妙的自由。」這種矛盾的體驗,正是他文風的特質——在疏離中尋找連結,在孤獨中追求解放。
這本隨筆集最動人處,在於村上對「搖擺」的詮釋:它不是華麗的技巧,而是「讓身體自然記住的節奏」。他將此應用在寫作上,認為「好小說必須讓讀者讀到忘卻文字的存在,只留下敘事的流動感」。這種追求,或許解釋了為何他的作品總帶著音樂般的韻律——句子長短交錯,段落如樂章推進,讓讀者在文字的「搖擺」中,進入半夢半醒的閱讀狀態。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不僅是爵士樂愛好者的寶典,更是一堂寫作的隱秘課程。村上提醒我們:無論音樂或文學,真正的魅力不在規則,而在「讓規則自然搖擺起來」的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