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寫作是孤高的修行,亦是自由的掙扎

《身為職業小說家》是村上春樹對創作生涯的回顧與反思,內容涵蓋寫作習慣、靈感本質、行業生態等議題。這本書像一盞燈,照亮了「職業作家」這一身份的虛實之間:表面是光鮮的創作自由,內裡卻是長期的自我對話與妥協。


村上開宗明義說:「假如你立志要當小說家,首先得報個數。」這「數」指的是寫作的「量」。他強調,天賦或許能讓人寫出一篇佳作,但唯有持續生產,才能成為職業作家。他以自身經驗說明:在開酒吧賺錢的歲月,他仍每天深夜擠出時間寫作,如同「在黑暗中挖掘隧道」。這種堅持,恰是職業寫作最赤裸的真相——它不是浪漫的靈感遊戲,而是需要討論的「體力勞動」。


書中對靈感的詮釋尤其精采。村上認為,靈感並非憑空而降,而是「長期積累後的自然滲漏」。他將創作比作「挖掘油井」,必須不斷向下鑽探,直到黑金湧出。這讓我想起他在《挪威的森林》中的寫作過程:為了捕捉直子的情緒,他反覆修改,甚至將初稿完全捨棄。職業作家的自由,背後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


村上亦坦率談及文學獎的爭議。他認為,獎項如同「遠方的雷聲」,聽得見卻無法掌握。這種態度反映在他的寫作哲學中:不追隨潮流,只寫自己相信的故事。他說:「小說家就像海龜,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浮出水面呼吸。」這句比喻道盡了創作者的孤獨——即使外界如何評斷,仍得堅持自己的節奏。


對於想成為作家的人,村上提出「三點建議」:多讀書、養成獨特文風、保持遠離文壇的「邊緣性」。他將文壇比作「廟會」,熱鬧卻易使人迷失。這種疏離感,恰是他能持續創新的關鍵。在書的結尾,他寫道:「寫作是與時間的戰鬥。」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作家,亦適用於所有試圖在混亂中尋找意義的人——唯有透過不斷書寫,才能將碎片化的存在轉化為有意義的敘事。


這三本書,從小說到隨筆,共同拼湊出村上春樹的文學宇宙:在孤獨中尋找連結,在規律中追求自由,在持續中定義存在。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讀者內心深處的「森林」。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