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背影》,朱自清

 讀書報告-《背影》,朱自清


在人生的長河中,總有些瞬間如浮光掠影,卻能在記憶的深處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朱自清的《背影》便是這樣一篇以細膩筆觸捕捉親情瞬間的散文,它像一扇半開的窗,讓我們瞥見父子之間那份含蓄而深沉的愛。文章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作者年幼時與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的情景,通過父親為他買橘子的背影,展現親情中無聲的牽掛與犧牲。


文中對父親的描寫,猶如工筆畫般細膩。父親爬過鐵道時的動作:「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些句子看似平實,卻如慢鏡頭般將父愛具象化。尤其當父親買回橘子,將「我」安頓好後,那句「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的叮嚀,與「潑剌剌地邁開大步」離去的背影交織,形成一種動人的張力。朱自清並未直接抒發情感,卻讓讀者從細節中感受到「愛在心頭口難開」的傳統父子關係,如同「暗夜中的燭火,雖不耀眼,卻溫暖持久」。


文中多次提及的「背影」,不僅是視覺意象,更是一種情感符號。當父親混入來往的人群,「再找不著了」,這種瞬間的失落感,恰似人生中無數次目送親人遠去的縮影。而後來讀到父親來信中「大去之期不远」的詞句,更讓「背影」昇華為對生命無常的喟歎。朱自清以散文為載體,將個人記憶化為集體共鳴,正如他所言:「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背影既是父親的具象,也是時光洪流中所有逐漸老去的親人的象徵。


若說《背影》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那麼其中的情感便是留白處的無聲漣漪。朱自清用最樸素的語言,搭建起跨越時代的情感橋樑,讓讀者在平靜的敘述中,體會到「愛不必言傳,只需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的深意。這篇散文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心中那份對親情的珍視與遺憾,提醒我們:有些告別,一旦錯過,便成永恆。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