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賴佩霞
引言:語言,是橋樑還是牆?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卻常在無意間用語言築起高牆。賴佩霞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像一把溫和的錘子,輕輕敲碎這些牆壁,讓光透進來。封面上的兩隻長頸鹿靜靜相望,彷彿提醒我們:真正的對話,需要像它們伸長頸部般,付出耐心與勇氣。這本書不僅教我們「如何說」,更引導我們思考「為何說」——在每一句話的背後,藏著未被滿足的情感、未被看見的靈魂。
作者開篇便戳破幻象:「大多數的爭執,與其說是觀點衝突,不如說是『被理解」的渴望落空。」這句話如同一面鏡子,照見那些因「你根本不懂我」而爆發的爭吵。我們總以為說得更多、更響,就能贏得理解,卻忘了「聆聽」才是對話的隱形腳本。
一、當我們說「我沒事」時,其實在說什麼?
書中提出一個尖銳的觀察:「人類最擅長用『我沒事』包裝傷痛,卻期待對方拆開這層偽裝。」這讓我想起長頸鹿的沉默——它們即使受傷,仍以高傲的姿態站立,但隱藏在斑紋下的傷口,或許正等待一雙溫柔的手。
作者分享一則案例:一位妻子總在丈夫問「怎麼了」時回答「沒事」,直到某天憤怒爆發:「你從不關心我真正在想什麼!」諮商後發現,丈夫其實多次嘗試溝通,卻被「我沒事」的防護罩彈回。書中點破:「『我沒事』是關係的慢性毒藥,它讓兩人逐漸習慣『不說』,最終忘記『如何說』。」
如何破解?作者建議「具體化表達」:將模糊的情緒轉化為「當你…時,我感到…」的句式。例如:「你整晚滑手機時,我覺得被冷落。」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需要勇氣拆開自己的「沒事」包裝紙。
二、聆聽,是「聽見」還是「聽過」?
「真正的聆聽,是讓對方的故事在你心裡生根。」這句比喻美得令人驚豔。我們常把聆聽當成等待說話的間隙,卻未察覺對方渴望的是「被接住」的安全感。
書中舉例:孩子興奮分享學校趣事,父母卻回應「快去寫功課」。這種「降落傘式聆聽」(直接跳到結論)會讓孩子學會沉默。作者提出「三秒原則」:當對方說完,等待三秒再回應,讓情緒有時間落地。這三秒,是尊重的空隙,也是理解的種子萌芽的時間。
更深刻的案例來自一對夫妻:妻子抱怨「你從不幫忙家事」,丈夫立刻列舉「我昨天倒垃圾、前天修水龍頭」。但諮商時發現,妻子真正想說的是:「我累時,希望你能主動看見,而不是等我開口。」作者寫道:「聆聽的最高境界,是聽見『話語背後的淚水或陽光』。」
三、攻擊性語言,是未被轉化的恐懼
「罵聲越響,內心越慌。」這句話直指溝通中常見的「聲量暴力」。我們用尖銳的言語武裝自己,卻暴露了內在的不安。書中分析:當一個人說「你根本不愛我」,其實可能在喊:「請證明你愛我!」
作者以「冰山理論」解釋:表面行為(爭吵、抱怨)只是冰山一角,水下隱藏的是情感需求(被重視、被理解)。例如,員工頂撞老闆「你從不聽取建議」,冰山下可能是「我希望自己的價值被看見」。
書中提供「轉化公式」:當情緒上頭時,先問自己「我現在害怕什麼?」再將攻擊句轉為需求句。比如將「你總是打斷我」轉為「我希望輪到我说話時,你能聽完。」這種轉化,像把刺人的碎玻璃,熔煉成溫潤的琉璃。
四、修復關係,從「對不起」開始
「道歉不是認輸,而是選擇『我們』勝過『我對』。」這句話重新定義了道歉的意義。許多人卡在「誰錯更多」的泥沼,卻忘了關係的本質是合作而非競賽。
書中分享一則故事:兩位鄰居因樹枝越界爭執多年,直到某天,一位遞上咖啡說:「那些樹枝讓我惱火,但更難過的是我們不再說話。」這句坦白的「對不起+感受表達」融化了堅冰。作者強調:「有效的道歉需要三要素:承認具體行為(『我昨天說話太傷人』)、共情對方感受(『你一定很委屈』)、提出改進方案(『以後我會先冷靜再回應』)。」
這讓我想起封面長頸鹿的腳印——它們每一步都穩重,因為知道「修復」需要時間與耐心。關係的裂痕亦然,急於填補反而可能撕裂更大。
五、自我對話:終極的溝通課題
「你無法給別人自己都缺乏的東西。」這句話如當頭棒喝。我們向外追尋理解,卻可能對自己的內心充耳不聞。書中引導讀者進行「內在法庭」練習:當批判自己或他人時,想像自己是法官,辯護律師列出證據,檢察官提出指控,最終判決需基於事實而非情緒。
例如,批判「我好笨」時,辯護律師可能舉證:「你上周成功完成專案。」這種「自我辯護」能逐漸瓦解負面核心信念。作者寫道:「與自己和解,是送給所有關係的最佳禮物。」
書中還提到「每日擁抱自己」的儀式:每天對鏡中的自己說一句肯定的话,如「你已經很努力了」。這看似簡單,卻能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六、把對話變成「我們」的探戈
「好的對話,像兩人探戈:進退之間,找到共鳴的節奏。」作者用這樣的比喻,描繪溝通的動態平衡。我們不必總是「贏」,有時退後一步,反而能看見對方的舞步。
書中舉例:朋友抱怨工作,若立刻給建議,對方可能覺得「你不懂我的煩惱」;若先回應「這聽起來很辛苦」,對方反而可能自己找到解方。作者稱此為「釣魚式對話」——拋出話題後,讓對方主動咬住鉤,而非強迫灌輸觀點。
這讓我想起長頸鹿的視野——因為站得高,它們能同時看見遠方與脚下。有效的溝通亦然:既需宏觀的共情,也需具體的回應。
結語:說話,是心靈的呼吸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像一堂心靈的呼吸課,教我們在吐納之間,找回對話的韻律。當我們學會以溫柔承接情緒、以真誠拆解誤解、以耐心修復裂痕,語言便不再是利刃,而是「心靈相繫的絲線」。
封面長頸鹿的意象在此昇華——它們的靜默不是無言,而是「不必言說」的懂得。或許,最高境界的溝通,是「我說,因為你聽;我聽,因為你在」。當我們開始好好說話,世界會變得柔軟,如同長頸鹿輕輕垂下的頸部,在夕陽中勾勒出溫暖的輪廓。
最後,作者留下這句動人的提醒:「別怕展現你的脆弱,因為那裡,藏著連結的密碼。」這本書,正是幫我們破解密碼的鑰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