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白馬王子》,岑凱倫

岑凱倫的《白馬王子》像一顆閃耀於八〇年代香港文壇的鑽石,以浪漫為切面,折射出女性對愛情的嚮往與反思。小說以灰姑娘式敘事為骨架,卻在甜膩的糖衣下,暗藏對階級、選擇與自我成長的辯證。女主角與「白馬王子」的相遇,既是童話的開端,亦是現實的考驗——當玫瑰色鏡片碎裂,愛情能否承載個體獨立性的覺醒?


書中對「理想愛情」的描寫,常以自然意象點綴,如「他的眼神像春日溪流,清澈見底,卻藏著無法觸及的深淵」。這般比喻既凸顯男主角的完美表象,又暗示完美背後的疏離感。而當矛盾浮現時,岑凱倫寫道:「承諾如沙灘上的字跡,潮水湧來,便只剩模糊的痕跡。」以具象的場景隱喻情感脆弱,令讀者自然聯想現實中愛情的易逝。


小說最精妙之處,在於將「白馬王子」從單一符號解構為多重象徵。他既是女主角的救贖幻想,亦是社會對女性「歸宿」的期待壓迫。當女主角最終選擇離開,文字透出冷靜的覺醒:「原來我愛的,始終是那個敢於追尋的自己。」此句如利刃劃破童話泡沫,讓故事從言情昇華至女性主體性的討論。岑凱倫以淺白語言包裹深刻議題,猶如糖衣藥丸,讓讀者在浪漫夢境中,悄然吞下反思的種子。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