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成傳:漫畫界的革命先驅與文化旗手

 **馬永成傳:漫畫界的革命先驅與文化旗手**


**前言**  

在臺灣漫畫的發展史上,馬永成(1965-)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的社會觀察,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堅持,成為臺灣漫畫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重要推手。他的作品不僅是娛樂媒介,更承載了時代的記憶與文化批判,影響了無數讀者與創作者。本文將追溯其成長歷程、創作軌跡與藝術成就,探索他如何以畫筆為武器,開創臺灣漫畫的新境界。


**第一章:童年與啟蒙——漫畫夢的萌芽**  

馬永成出生於臺南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為小學教師。童年時代,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社會氛圍保守,但馬永成卻在狹縫中找到了自由的天地——漫畫。當時,日本漫畫如《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透過非正式渠道流入臺灣,成為他最初的藝術啟蒙。他曾回憶:「漫畫裡的線條與對話框,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讓我逃離現實的壓抑。」


國中時期,馬永成開始臨摹手塚治虫、松本零士等大師的作品,並自編短篇故事。儘管學業成績優異,他卻對制式教育感到窒息,經常在課本空白處塗鴉,為同學繪製連載漫畫。高中時,他加入校刊社,以筆名「永成」發表諷刺時政的四格漫畫,初露社會批判的鋒芒。這段經歷奠定了他未來「以漫畫為鏡」的創作理念。


**第二章:北上求學與創作實驗——從學院到職業的轉折**  

1980年代,馬永成考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此時的臺灣正值解嚴前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他積極參與學運,並以漫畫記錄街頭抗爭。大學期間,他深受歐洲漫畫(如墨比斯)與臺灣鄉土文學影響,開始嘗試將寫實主義與超現實意象結合。1987年,他的畢業作品《荒城之月》以日治時期的臺南為背景,透過魔幻手法描繪殖民記憶,獲得「全國青年美術獎」漫畫類首獎。


畢業後,馬永成未如預期進入藝術圈,反而選擇加入剛成立的《時報漫畫》週刊。當時臺灣漫畫市場被日本作品壟斷,本土創作者生存艱難。他從助理做起,負責背景繪製與分鏡,同時暗中積累個人作品。1992年,他發表首部長篇漫畫《曙光》,以二二八事件為隱喻,探討歷史傷痕與身份認同。儘管因題材敏感僅能於地下刊物連載,卻在知識界引發討論,確立其「叛逆敘事者」的形象。


**第三章:代表作《島嶼記憶》——確立藝術地位與社會影響**  

1995年,馬永成辭去工作,耗時三年完成史诗级作品《島嶼記憶》。這部以臺灣四百年歷史為軸線的漫畫,融合史料考據與神話想像,從荷西時期畫至解嚴後的社會變遷。他大膽採用多線敘事,將虛構人物與真實事件交織,例如透過一名漳州移民後裔的視角,呈現族群衝突與融合。更突破性地引入水墨技法,以灰階色調營造歷史的沉重感。


《島嶼記憶》出版後引發兩極評價:保守派批評其「扭曲歷史」,年輕讀者卻視其為「認識臺灣的啟蒙書」。該作於1999年獲金漫獎最佳作品獎,並被譯為日、法文版本,成為首部進入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臺灣作品。法國《世界報》評論:「馬永成以東方美學解構殖民敘事,這是一部屬於亞洲的《鼠族》。」


**第四章:文化實踐與跨界實驗——從紙本到社會運動**  

進入21世紀,馬永成的創作邁向多元。2004年,他發起「漫畫植村計畫」,帶領團隊深入鄉村,以壁畫形式將漫畫元素融入社區改造。例如在嘉義東石,他以漁民生活為題材,繪製高達三層樓的《海島子民》壁畫,成為地方觀光地標。同時,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為環保、勞工團體設計文宣,將漫畫化為倡議工具。他曾說:「漫畫不該躲在書櫃裡,而要走上街頭呼吸。」


此外,他突破媒介界限,與雲門舞集合作舞台劇《鏡界》(2008),將漫畫分鏡轉化為舞蹈語彙;亦為電影《魔法阿媽》擔任美術指導,注入民俗符號與視覺隱喻。這些實驗雖引發「背離傳統漫畫」的質疑,他卻堅持:「跨界不是背叛,而是讓線條長出新的生命。」


**第五章:藝術理念與傳承——從創作者到教育者**  

馬永成的創作核心始終圍繞「本土性」與「人文關懷」。他反對將漫畫單純視為商品,主張:「每一格畫面都應有土地的溫度。」其角色設計常參考臺灣常民臉孔,場景則忠實呈現老街、廟宇與稻田。在技法上,他開創「剪紙式構圖」,融合傳統窗花與現代分鏡,形成獨特的視覺韻律。


2010年後,他逐漸將重心轉向教育,於臺藝大開設「漫畫敘事學」課程,並成立「漫畫植工坊」培育新秀。學生回憶:「他總說『畫技可學,但對土地的愛要靠自己長出來』。」2015年,他主持《臺灣漫畫史》編撰計畫,系統性整理從日治至當代的漫畫史料,為本土漫畫研究奠定基礎。


**第六章:爭議與反思——在批判中前行**  

馬永成的生涯從未遠離爭議。早期因歷史題材被貼上「政治漫畫家」標籤,後又因參與社運遭保守媒體抨擊。2017年,他的作品《歸途》描繪移工處境,被批評「題材過於灰暗」,他卻回應:「若漫畫只能帶來快樂,便是對苦難的漠視。」


另一方面,他亦面臨藝術與商業的掙扎。當IP改編成為趨勢,他拒絕將《島嶼記憶》影視化,認為「線條的留白才是想像的起點」。這種堅持雖被譏為「固執」,卻也樹立了創作者的風骨。


**結論:孤獨的拓荒者與未盡之路**  

從臺南少年到國際知名的漫畫家,馬永成用三十年時間,證明漫畫可以是嚴肅的藝術形式與文化載體。他的作品不僅記錄臺灣的歷史脈動,更拓展了漫畫的社會意義。儘管年近六十,他仍持續創作,近期投入「生態漫畫」系列,以瀕危物種為題呼應氣候危機。


「漫畫是時間的藝術,」他曾說:「一筆一畫都是與世界的對話。」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潮中,馬永成以不變的初心,守護著線條中的靈魂與土地的聲音。他的生涯,正是臺灣漫畫從匍匐到昂首的縮影。


---

**(附)馬永成重要年表**  

- 1965:生於臺南  

- 1987: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荒城之月》獲青年美術獎  

- 1992:發表《曙光》於地下刊物  

- 1999:《島嶼記憶》獲金漫獎,進軍國際  

- 2004:發起「漫畫植村計畫」  

- 2008:與雲門舞集合作《鏡界》  

- 2015:主持《臺灣漫畫史》編撰計畫  

- 2020: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