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音樂治療 臨床實務》, 陳洛婷


音樂,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抒發情感、癆癒心靈的媒介,然而將音樂系統化地運用於醫療領域,卻是現代跨學科研究的結晶。陳洛婷所著的《音樂治療 臨床實務》一書,便如同一把鑰匙,為讀者開啟理解音樂治療科學性與藝術性交融的大門。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觸,結合豐富的臨床案例,將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與實務操作娓娓道來,彷彿引領讀者走進醫療現場,見證旋律如何成為療癒的藥方。


全書架構清晰,從音樂治療的歷史淵源談起,逐步深入核心技術與應用場域。作者特別強調「音樂即橋樑」的概念,指出音樂能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直抵人心最深處的需求。例如在討論失語症患者的治療時,書中提及:「當語言失效,旋律卻能重新編織溝通的絲線。」這句話深刻點出音樂的原始力量——它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連結工具。作者進一步以腦神經學為依據,說明音樂如何刺激多個腦區同步活化,如同「以鑰匙啟動沉睡的機械城市」,協助患者重建認知功能。


在臨床實務篇章中,作者分門別類探討音樂治療於精神醫學、兒童發展、老年照護等領域的應用。每章皆穿插真實案例,如自閉症兒童透過鼓擊治療學會表達情緒,或失智長者藉由老歌重拾記憶碎片。這些故事如同鏡子,映照出音樂治療的多元面貌。書中比喻治療師與個案的互動為「共舞」:治療師需敏銳感知對方的節奏變化,適時調整音樂的速度、音色與結構,正如舞伴間無聲的默契。這種動態平衡的掌握,正是專業與藝術的絕妙融合。


此外,作者亦不避諱談及音樂治療的侷限。她坦言,音樂並非萬靈丹,而是「輔助醫學的柔和光束」,需與其他療法相輔相成。這種謙遜而務實的態度,讓全書在理想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書末提及未來趨勢時,作者以「科技與人文的二重奏」為喻,預見數位音樂治療工具與人性化關懷的並行發展,為讀者勾勒出充滿希望的專業前景。


縱觀全書,陳洛婷成功將複雜理論轉化為生動敘事,使專業知識如潺潺流水般滲透人心。對醫護人員而言,此書是拓展治療工具箱的實用指南;對普通讀者來說,則是重新認識音樂力量的啟發之書。正如書中所言:「音樂治療的本質,是幫助人找回與自我、與世界的和諧共振。」這份共振,或許正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療癒之音。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