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布蘭森:用冒險精神重塑商業邊界的「嬉皮士企業家」

 

(Richard Charles Nicholas Branson)

 

在全球商業史上,很少有企業家能像理查·布蘭森那樣,將冒險精神與商業智慧揉合成獨特的個人標籤。從16歲創辦學生雜誌起步,到建立橫跨航空、唱片、鐵路、太空旅遊的維珍集團(Virgin Group),這位頂著亂蓬蓬金髮、總是笑容燦爛的英國人,打破了「企業家必須嚴肅謹慎」的刻板印象,用「客戶體驗至上」與「敢於嘗試」的哲學,在數十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闖出一片天地。他的人生故事,不僅是一部商業傳奇,更是對「如何用熱愛定義成功」的生動詮釋。

 

一、叛逆少年的創業萌芽:從雜誌到唱片,打破規則的起點

 

1950年7月18日,理查·布蘭森出生於英國薩里郡的一個中產家庭。童年時的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因患有嚴重的閱讀障礙(Dyslexia),他經常跟不上課堂節奏,成績墊底,甚至多次被學校勸退。但這份「不適應」,反而讓他養成了「跳脫框架思考」的習慣。布蘭森後來在自傳中回憶:「閱讀障礙讓我無法像別人一樣死記硬背,但也迫使我學會傾聽、觀察,並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16歲時,仍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布蘭森,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創辦了人生第一份事業——《學生》雜誌(Student Magazine)。不同於當時主流雜誌的「成人視角」,這本雜誌專注於青少年關心的校園生活、社會議題,甚至敢於批判教育體制的僵化。為了籌集經費,布蘭森挨家挨戶拜訪企業家拉贊助;為了採訪到重量級人物,他直接寫信給約翰·列儂、馬丁·路德·金等公眾人物,憑著真誠與勇氣,竟真的獲得了回應。這本雜誌最終發行量突破10萬冊,不僅讓布蘭森賺到第一桶金,更讓他意識到:「只要找到人們的真實需求,並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1970年,20歲的布蘭森迎來事業的轉折點。當時英國唱片市場價格高昂,年輕人很難買到喜歡的唱片。他抓住這一痛點,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維珍唱片店」(Virgin Records)——「維珍」(Virgin)這個名字,源自他與創業夥伴「對商界一無所知,像處女一樣純潔」的自嘲,卻意外成為日後享譽全球的品牌。不同於傳統唱片店的「高價策略」,維珍唱片店以「平價、親民」為特色,還提供舒適的聽歌空間,很快吸引了大量年輕顧客。

 

1972年,布蘭森進一步涉足唱片製作領域,成立維珍唱片公司。當時業界普遍不看好這家「新人公司」,但布蘭森憑著獨到的眼光,簽下了一批風格另類、卻極具潛力的藝人——包括後來成為搖滾傳奇的「性手槍樂隊」(Sex Pistols)、「平克·弗洛伊德樂隊」(Pink Floyd)等。他不干涉藝人的創作自由,甚至為「性手槍樂隊」提供避難所(當時樂隊因叛逆風格被主流公司放棄),這種「尊重與信任」的合作模式,讓維珍唱片迅速崛起為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唱片公司之一。到1980年代初,維珍唱片的年營業額已突破百萬英鎊,布蘭森也從「叛逆少年」正式躋身「成功企業家」行列。

 

二、跨界冒險:從航空業到「萬能集團」,敢於對抗巨頭的勇氣

 

如果說唱片業是布蘭森的「起點」,那麼航空業就是他「打破行業壟斷」的經典戰役。1984年,布蘭森因一次航班取消耽誤行程,臨時租了一架飛機,並在機場張貼告示「維珍航空,單程39英鎊」,意外吸引了所有滯留乘客。這次偶然的經歷,讓他看到航空業的「服務漏洞」——當時英國航空等巨頭壟斷市場,服務僵化、價格高昂,乘客體驗極差。布蘭森決定「闖入」這個被視為「高門檻、高風險」的行業,成立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 Airways)。

 

創業初期的困難远超想象:英國航空憑藉龐大的資源優勢,通過降價、挖角員工、散布負面傳聞等方式打壓維珍航空,甚至一度讓布蘭森面臨破產危機。但他並未退縮——一方面,他堅持「差異化服務」:在經濟艙提供免費餐飲、個人娛樂設備,在商務艙推出「平躺座椅」,讓乘客感受到「被重視」;另一方面,他親自上陣做宣傳,甚至打扮成飛行員、空姐參加活動,用幽默親切的形象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1990年代,維珍航空憑藉優質服務與合理價格,逐漸打開市場,甚至贏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稱號。布蘭森後來回憶:「對抗巨頭的關鍵,不是比資金,而是比誰更懂客戶。他們忽視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機會。」

 

憑藉航空業的成功,布蘭森開始大規模跨界擴張,維珍集團的業務從唱片、航空,逐漸延伸到鐵路(維珍鐵路)、手機(維珍移動)、飲料(維珍可樂)、酒店(維珍假日)、健身(維珍活躍)等數十個領域。有人質疑他「貪多嚼不爛」,但布蘭森有自己的「跨界邏輯」:所有業務都圍繞「維珍」的核心價值——「創新、有趣、以客為本」,且只進入「消費者不滿意、有改進空間」的行業。例如,他推出維珍可樂時,直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口味單一」,主打「更清爽的配方」;進軍鐵路業時,則承諾「改善車廂環境、准點率與服務態度」,解決當時英國鐵路的頑疾。

 

儘管並非所有業務都一帆風順(如維珍可樂後來因競爭激烈退出部分市場),但布蘭森的「敢於嘗試」讓維珍集團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品牌之一。截至2024年,維珍集團旗下擁有超過400家子公司,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年營業額超過200億美元。

 

三、冒險家與慈善家:不只是企業家,更是「生活的體驗者」

 

布蘭森的「冒險精神」不僅體現在商業領域,更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是公認的「極限運動愛好者」——1986年,他駕駛熱氣球橫跨大西洋,成為全球首位完成這一壯舉的人;1991年,他再次駕駛熱氣球橫跨太平洋,打破多項世界紀錄;甚至在50多歲時,他還嘗試駕駛快艇穿越英吉利海峽,挑戰速度極限。這些看似「瘋狂」的行為,在布蘭森看來卻是「體驗生活的方式」:「商業和冒險本質上是一樣的——都需要勇氣、決心,以及面對失敗時的樂觀。」

 

更難得的是,布蘭森將「冒險精神」轉化為「社會責任」。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與環保運動:2004年,他成立「維珍聯合」(Virgin Unite)慈善基金會,專注於解決貧困、疾病、環境保護等全球性問題;2006年,他承諾將維珍集團旗下航空與鐵路業務的所有利潤(每年約30億美元)投入環保項目,用於研發清潔能源;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他迅速動員維珍集團的資源,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航班,並捐贈數百萬美元用於疫苗研發。

 

此外,布蘭森還積極推動「太空旅遊」的平民化。2004年,他成立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公司,目標是讓普通人也能體驗太空旅行。經過近20年的研發,2021年,71歲的布蘭森親自乘坐維珍銀河的「團結號」太空船,完成了一次11分鐘的太空飛行,成為全球首位親自體驗自家太空旅遊服務的企業家。他在太空艙中激動地說:「我希望這次飛行能證明,太空並不是少數人的專利,未來會有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我們美麗的地球。」

 

四、商業哲學與人生啟示:用熱愛與真誠定義成功

 

回望布蘭森的一生,他的成功從來不是靠「高深的商業理論」,而是基於兩個簡單卻深刻的原則:

 

其一,「客戶永遠是核心」。無論進入哪個行業,布蘭森的第一步永遠是「傾聽客戶的不滿」——唱片業的高價、航空業的僵化、鐵路業的低效,都是他創業的契機。他曾說:「很多企業家沉迷於『創新技術』或『資本運作』,卻忘記了最基本的事:企業存在的意義,是為客戶解決問題。」這種「以客為本」的理念,讓維珍品牌在數十年間始終保持活力。

 

其二,「敢於失敗,樂觀面對」。布蘭森的創業生涯中,並非沒有挫折:維珍可樂的退出、維珍銀河的多次研發延誤、2020年疫情對航空業的重創,都曾讓他面臨巨大壓力。但他從不將失敗視為「終點」,而是「學習的機會」。他在自傳中寫道:「我一生中失敗的次數,比成功多得多。但每次失敗後,我都會問自己:『這次學到了什麼?下次如何做得更好?』樂觀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相信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

 

如今,74歲的布蘭森依然活躍在商業與公益領域。他沒有像其他企業家那樣「退休享樂」,而是繼續推動維珍銀河的太空旅遊項目,並投入更多精力在環保與慈善事業上。對他而言,「成功」從來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是否活得有意義,是否為世界帶來了一點改變」。

 

理查·布蘭森的故事告訴我們:商業不僅是冰冷的數字與利益,更可以充滿熱愛、勇氣與溫度。無論你面對怎樣的困境,無論別人如何質疑,只要堅持自己的初心,敢於打破規則,敢於嘗試,就能像他一樣,在屬於自己的領域裡,闖出一片獨特的天地。正如他所言:「人生太短,別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去做你熱愛的事,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