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與未來同行,李開復

讀書報告-與未來同行,李開復


李開復博士的學術與職場背景向來備受矚目,他擁有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是科技領域兼具學術造詣與產業視野的權威人士。這本《與未來同行》(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ISBN 7010058679),英文可對應理解為Walking with the Future,是他基於對科技趨勢的判斷與年輕人成長需求的洞察,寫就的一本「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指南書。


李開復寫作本書的原因,源於他在與全球年輕人的交流中,發現許多人雖對未來充滿期待,卻不知如何應對科技變革帶來的挑戰——有人擔心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工作,有人想投身科技領域卻不知從何入手,還有人因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陷入焦慮。於是他希望透過本書,將自己對科技趨勢的判斷與職場經驗相結合,告訴讀者「未來不是用來恐懼的,而是用來準備的」,幫助大家在變化中找到確定性。


書籍大綱圍繞「科技趨勢與個人成長的共生關係」展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發展方向,指出「未來的工作將更強調『人機協作』,而非『人機對抗』」;第二部分講述如何培養應對未來的核心能力,如「跨界學習能力、創新思維、溝通協作能力」;第三部分則分享他與年輕人互動的真實案例,解答「如何平衡興趣與職業規劃」「面對行業變革時如何轉型」等常見問題。比如在談及「跨界學習」時,他提到自己當年從計算機領域拓展到管理領域,正是透過「系統學習管理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才實現了從技術專才到管理人才的轉變。


本書的主要賣點,在於李開復既能用通俗的語言解讀複雜的科技趨勢,又能將趨勢與個人的具體行動結合起來。他在書中提到,當年預測「移動互聯網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時,曾建議年輕人「多關注用戶需求,無論從事技術還是產品崗位,都要懂用戶、懂市場」——後來的發展證明,那些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脫穎而出的人,大多具備「技術+用戶思維」的復合能力。對香港年輕人來說,面對數碼港、科學園等科技產業的發展機遇,這樣的趨勢分析與行動建議,無疑是寶貴的參考。


書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科技趨勢預判書」,更是「年輕人成長陪伴書」。李開復沒有一味強調「科技有多厲害」,而是反覆提醒讀者「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的情感、創造力與責任心都是無法被取代的」。他在書中寫道:「未來的競爭,不是人和機器的競爭,而是擁有機器思維的人,與固守傳統思維的人的競爭」,這句話點出了核心——應對未來的關鍵,是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比如香港有年輕人將科技與本地文化結合,開發出「香港歷史文化AR導覽」小程序,既運用了科技能力,又傳承了本土文化,正是「與未來同行」的生動例證。


作為香港讀者,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變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科技樞紐,時刻面臨全球趨勢的衝擊,有人因害怕變化而固守現狀,最終被時代淘汰;有人則主動學習新技能、適應新規則,在變化中找到新機遇。正如李開復在書中所言:「未來從不等待猶豫者,只有主動擁抱變化,才能與未來同行」——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科技領域,更適用於香港每一個在時代浪潮中追夢的人,提醒我們:與其恐懼未來,不如做好準備,用能力與行動迎接它。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