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把好事說成好事

 

在這個資訊紛雜、公眾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即便是最良善的意圖與最卓越的實踐,若無法被有效地傳達與感知,其影響力也將大打折扣。《把好事說成好事》一書,正是切入這一關鍵痛點,探討在ESG與SDGs已成為全球共同語言的背景下,組織與個人如何透過策略性敘事,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與行動,轉化為具感染力、說服力且能驅動改變的溝通實踐。


本書開宗明義地指出,在永續發展的領域中,「做得好」與「說得好」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雙軌並行。作者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在實務上踏實,在想法上跳躍,是當今實踐ESG與SDGs的必備能力。這意味著,組織既需要扎實的治理結構、具體的環境減緩行動與可衡量的社會貢獻作為根基,同時也需要具備跳脫傳統框架的敘事想像力,才能突破同溫層,讓永續價值被廣泛看見與理解。這就像是建造一棟堅固的建築,不僅需要深埋地底、不為人見的穩固地基,更需要一個引人入勝、能與城市天際線對話的獨特外觀。


書中不斷強調「創意」與「善意」的結合。作者生動地比喻,現代的永續溝通者應如同一位「數字導演」,能夠運用數據、科技與多元媒介,來執導並述說永續好故事。數據是故事的骨架,確保了敘事的真實性與公信力;而創意則是故事的靈魂,賦予冰冷數字以溫度和意義。所謂用創意、滿腦生善意,更有力,正是闡明當溝通手法充滿巧思與真誠時,其所承載的善意理念才能產生更大的共鳴與影響力,從而動員更多的利益相關者。


《把好事說成好事》也深入剖析了為何許多具備實質內涵的ESG作為,在傳播過程中卻顯得蒼白無力,甚至引發「漂綠」的質疑。關鍵在於溝通策略的失準與敘事能力的匱乏。有效的永續溝通,不是將年度報告的內容直接複製貼上,而是需要將複雜的專業資訊,轉譯成與大眾生活經驗、情感與價值觀相連結的故事。它需要理解不同受眾的資訊接收習慣,並在對的渠道,用對的語言,訴說對的故事。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嚴謹對待的專業。


此外,本書也觸及了「大千文化魅力」在溝通中的角色。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交織的背景下,能夠理解並尊重文化多樣性,並將這種多元性融入敘事之中,往往能讓永續故事更具穿透力與親和力。一個能跨越文化邊界的故事,其影響力才能真正與SDGs所追求的全球願景相匹配。


總而言之,《把好事說成好事》不僅是一本關於溝通技巧的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價值驅動的時代構建影響力的戰略思考。它提醒所有在永續道路上的實踐者,我們的目標不應僅止於「默默做好事」,而應追求「讓好事得以彰顯」,從而形成善的循環。將實務的踏實與想法的跳躍相結合,並透過數字導演的創意手法,方能讓每一份善意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力量,最終實現不只是行善,更是傳善的完整循環。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