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高頻炒賣輸多贏少

「炒股」的「炒」字可圈可點,既富有警惕意味,又暗含投機賭博的成分,略帶貶意。 一名廚師若要炒出一碟出色的幹炒牛河,必須具備熟練技巧 —— 調味品的用量、醬油的選擇、下料的時機,都要拿捏得極為精準,否則便會「炒濃」(意指食材過熟、味道過重,失去應有口感)。 炒股票亦是如此,必須懂得適可而止、及時叫停,切勿「磨爛蓆」(意指過度纏鬥、不願收手),否則即便暫時獲利,也可能反勝為敗,落得「炒濃」的結局。 從字形來看,「炒」字由「火」與「少」組成,彷彿在暗中勸戒:若炒賣過於頻繁,「火」旺則耗損快,最終資金只會越炒越少。 股神巴菲特同樣熱衷股票投資,但從沒有人用「炒」字形容他,反而以「價值投資者」稱譽他 —— 只因他從不對單隻股票「炒出炒入」,只要認定企業長期價值,便會買入後長期持有。他甚至打趣道:「若你熱衷炒買股票,我很樂意當你的證券商。」言下之意,高頻炒賣的手續費、傭金等成本,恰恰是證券商的主要獲利來源。 由是觀之,「高頻炒賣」與「賺錢最好」不僅毫無密切關聯,甚至存在一定對立。 若你真以「實現長期獲利」為目標,倒不如效仿巴菲特,重視價值投資的核心邏輯:耐心研究企業基本面,待找到真正具潛力的標的後再重錘出擊,而非沉迷於「炒出炒入」的短期投機。  

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

  讀書報告-與未來共榮: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 陳筱君, 林惠君, 陳培思, 朱乙真 與未來共榮:ESG企業的思維與實踐一書,以「可持續發展不是企業的選擇,而是生存的必然」為核心論點,系統闡述了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如何重塑企業經營邏輯,以及企業如何透過ESG實踐實現與社會、環境的共贏。作者群在書中開宗明義指出:「過去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未來的優秀企業,必須在獲利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這種平衡不是妥協,而是更高層次的商業智慧」,這句話點明了ESG時代企業經營的核心轉變。 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打破了「ESG是企業負擔」的錯誤認知,提出「ESG創造商業價值」的全新主張。書中強調:「ESG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創新引擎」,並透過眾多企業案例驗證這一觀點。例如某傳統製造企業透過節能改造降低能耗,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更每年節省數千萬元成本;某消費品牌透過保障供應鏈勞工權益,提升了品牌信譽,帶動銷售額持續增長。書中引用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企業的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社會」,恰如其分地解釋了ESG的本質——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唯有與社會共榮,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在思維轉換部分,作者提出「ESG思維四維度」:長期主義視角、系統化思維、利益相關者共創、數據驅動決策。書中指出:「短期主義是ESG實踐的最大敵人」,許多企業之所以難以落實ESG,根源在於過度追求短期利潤,忽視了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的長期風險。例如某些企業為降低成本偷排廢水,短期內看似節省了處理費用,卻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品牌聲譽破產等更嚴重的後果。而長期主義視角要求企業將環境、社會因素納入戰略規劃,正如書中所言:「ESG不是加分項,而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分」。 實踐路徑方面,本書提供了「ESG落地五步法」:評估現狀與風險、制定戰略目標、整合組織資源、執行與監測、溝通與優化。作者特別強調「治理層的決心至關重要」,書中提到:「ESG實踐若僅停留在執行層面,必然難以為繼;唯有將ESG理念融入企業文化與決策機制,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例如某跨國企業成立了由CEO直屬的ESG委員會,將ESG指標納入高管績效考核,並建立了全供應鏈的ESG監測系統,最終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書中眾多佳句發人深省,如「企業的價值不僅在於創造多少利潤,更在於為社會解決了多少問題」「ESG不是一陣風,而是商業文明的進步...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讀書報告 - 選擇經濟學,Erik Angner, 卓妙容 選擇經濟學一書跳出傳統經濟學聚焦「理性決策」的框架,以「人類的選擇向來夾雜著偏見、情感與環境影響」為核心命題,透過大量真實案例與行為實驗,揭開人們在消費、就業、投資等領域做出非理性選擇的深層邏輯。作者 Erik Angner 在書中開篇即點出:「我們以為自己是選擇的主人,實則常被無形的『選擇架構』牽引方向」,這句話精准戳中多數人決策時的盲點 —— 我們總自認基於客觀分析做判斷,卻忽略了外部環境與內心偏見對選擇的影響。 本書最具洞察力的部分,在於剖析「選擇偏誤」的多種表現形式。書中強調:「損失規避心理讓人對失去的恐懼,遠超過對獲得的渴望」,這一論點在日常選擇中隨處可見。例如人們寧願繼續持有虧損的投資產品,也不願及時止損,只因不願面對「確定的損失」;又如消費者在打折時購買並非必需的商品,是因為「錯過折扣」帶來的損失感,壓過了「是否需要該商品」的理性判斷。作者透過這類案例,讓讀者清晰看見:看似自主的選擇,其實深受心理偏誤的操控。 書中另一個核心觀點是「選擇架構的力量」。作者解釋:「同樣的選項,僅僅改變呈現方式,就會引導人們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器官捐贈登記 —— 在默認「不捐贈」的國家,捐贈率往往偏低;而在默認「捐贈」、需主動退出的國家,捐贈率大幅提升。這並非人們的道德水平有差異,而是「選擇架構」設定的起點不同,影響了最終決策。書中引用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話:「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時常需要透過優化選擇架構,來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理解選擇經濟學的意義,不僅是認清自身偏誤,更是學會透過調整決策環境,引導自己走向更理性的選擇。 在實踐指導層面,作者提出「理性選擇三步法」:辨識偏誤、優化架構、延遲決策。書中主張:「面對重要選擇時,先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損失規避、從眾心理等偏誤的影響?」例如在購買高價商品前,可列出「購買的真實需求」與「不購買的後果」,避免被「限時折扣」的選擇架構誤導;在職業規劃時,不要因「不願放棄現有穩定工作」的損失規避心理,錯過更有發展潛力的機會。這類具體建議,讓選擇經濟學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讀者優化日常決策的工具。 讀罷本書,我深刻認識到:選擇不是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場與自身偏誤、外部架構的博弈。書中所言「真正的理性選擇,不是...

讀書報告 - 突破性思考

  讀書報告 - 突破性思考:22 項實作練習、3 種超級工具,打造脫穎而出的構想,Olivia Fox Cabane, Judah Pollack, 李芳齡 突破性思考一書以「常規思維是進步的牢籠,突破性構想始於思維框架的重構」為核心主張,透過 22 項可落地的實作練習與 3 種超級工具,引導讀者打破固有认知邊界,打造與眾不同的創意解決方案。作者 Olivia Fox Cabane 與 Judah Pollack 在書中開宗明義點出:「大多數人卡在『可行』的框架裡,而突破性構想向來誕生於『不可能』的邊界之外」,這句話道破了常人思維的盲點 —— 我們總是在既有的規則與經驗中尋找答案,卻忽視了重新定義問題本身的可能性。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部分,在於提出「突破性思維三階段」:解構既有框架、重組多元元素、驗證創新可行性。書中強調:「所謂創意,從來不是憑空誕生,而是對既有元素的全新組合」,這讓我領悟到,突破性構想並非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可透過系統化訓練養成的能力。例如「反向思考練習」要求讀者針對問題提出與常識相反的假設,書中舉例:當企業面臨銷量下滑時,多數人會思考如何增加宣傳預算,而反向思考則會提問「若減少宣傳預算,如何透過產品體驗引發口碑傳播」,這種思維轉換往往能開啟全新視角。 3 種超級工具中,「多元視角地圖」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解釋:「每個人的認知都帶有偏見,唯有整合不同領域、不同立場的視角,才能看見問題的全貌」。這項工具要求讀者列舉與問題相關的各類人群 —— 從消費者到競爭對手,從行業前輩到跨界專家,並模擬他們的思考邏輯。書中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解決問題的層次,必須高於提出問題的層次」,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多元視角的重要性 —— 當我們僅從自身立場出發時,永遠無法跳脫固有思維的局限。 實作練習部分,「限制轉化練習」讓我收穫頗豐。書中主張:「限制不是創意的阻礙,而是創意的催化劑」,並要求讀者列出解決問題時面臨的各項限制,而後思考如何將這些限制轉化為獨特優勢。例如一家預算有限的小企業,無法與大公司競爭廣告資源,卻可將「小規模」轉化為「靈活回應客戶需求」的優勢,打造差異化競爭力。這讓我體會到,突破性思考的核心在於改變看待問題的態度 —— 從被動接受限制,到主動運用限制。 讀罷本書,我深刻認識到:突破性構想的誕生,源於對既有思維模式的質疑與重建。書中所言「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讀書報告-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 王明德, 陳玉鳳, 劉子寧, 廖珮君

讀書報告-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 王明德, 陳玉鳳, 劉子寧, 廖珮君 面對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快速變遷的當下,人們既對未來充滿期待,又難免感到迷茫與焦慮。王明德、陳玉鳳、劉子寧、廖珮君四位作者聯合撰寫的洞見未來:勾勒美好新境界,跳出了傳統預測未來的框架,提出「未來不是用來猜測的,而是用來創造的」這一核心主張,並從科技、環境、社會、個人四個維度,為讀者提供了一套透視趨勢、規劃未來的思維工具。 本書最引人深思的觀點在於,它認為「洞見未來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系統性思維與同理心的結合」。作者們指出,大多數人對未來的判斷往往基於短期現象,而真正的未來趨勢,藏在系統的關聯與人性的需求之中。書中開篇即寫道:「未來從不突然到來,它只是慢慢滲透到現在的每一個瞬間。」這句話提醒我們,洞見未來並非依賴超強的預測力,而是要學會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中,識別那些具有長期影響力的核心趨勢。例如,作者們早在多年前就透過分析環境問題與科技發展的關聯,預測到可再生能源與環保產業的崛起,這一判斷如今已被現實印證,充分體現了系統性思維的價值。 在科技與未來的關係上,本書打破了「技術決定論」的迷思,強調「科技是工具,人性才是核心」。作者們認為,未來的優秀科技,必然是既提升效率又關懷人性的。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句話:「真正改變世界的,從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背後解決人類需求的初心。」這一觀點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書中詳細論述了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同時也提醒人們,要警惕技術帶來的就業衝擊與倫理問題,呼籲「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確保未來的科技進步能惠及每一個人。 在個人層面,本書提出了「未來素養」的概念,認為應對未來的關鍵,在於培養適應力、創造力與同理心三種核心能力。作者們指出:「未來最穩定的職業,是那些需要『人性溫度』的工作;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是那些能與變化共舞的人。」這句話點醒了許多面對職業焦慮的讀者——與其擔心被科技取代,不如主動提升那些機器無法替代的能力。書中提供了具體的「未來素養培育計畫」,例如透過跨領域學習提升適應力,透過解決真實問題鍛煉創造力,透過關注他人需求培養同理心等。這些方法不僅幫助個人應對未來的挑戰,更引導人們成為美好未來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此外,本書對「美好新境界」的勾勒,並不局限於物質層面的進步,更強調精神層面的富足與社會的和諧。作者們認為,未...

 讀書報告 - 隱形天賦,Paulina Mariano-Pompiano, 黃瑜安

  讀書報告 - 隱形天賦,Paulina Mariano-Pompiano, 黃瑜安 在這個過度強調「顯性能力」的時代,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他人認可的才華,卻忽略了自身內在的「隱形天賦」—— 那些不顯山露水,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生軌跡的潛能。Paulina Mariano-Pompiano 與黃瑜安合著的隱形天賦,以紮實的心理學研究與豐富的真實案例,為讀者揭開了這類被忽視的潛能面紗,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發掘與運用方法,堪稱照亮自我認知之路的明燈。 本書最核心的洞見在於提出:「隱形天賦並非與生俱來的特權,而是每個人內在深處未被開啟的資源,它藏在你的直覺、耐心、同理心,甚至是面對困境時的韌性裡。」作者認為,現代社會過度推崇「快速可見的成就」,使得人們傾向於否定那些無法即時帶來回報的潛能,例如傾聽他人的耐心、面對挫折的堅持、整合碎片化信息的直覺等。這些能力看似平凡,卻是構成長期成功與幸福感的關鍵。書中列舉了一位普通職場人透過「善於協調不同意見」的隱形天賦,逐漸成為團隊核心的案例,印證了「最強大的才華,往往是那些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品質」這一核心觀點。 在發掘隱形天賦的方法上,作者提出了「三鏡法則」:回顧鏡(從過往經歷中找尋被忽略的優勢)、反光鏡(透過他人的反饋看見自己的盲點)、望遠鏡(在未來場景中試驗潛能)。這一框架讓抽象的「隱形天賦」變得具體可尋。書中強調:「當你做某件事時,若感到『自然而然且充實愉悅』,那背後一定藏著未被看見的天賦。」這句話點醒了許多在忙碌中迷失的讀者 —— 我們常常在追求外界定義的成功時,忘記了那些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正是天賦的指引。例如,有人天生善於安撫他人情緒,卻因不屬於「核心工作技能」而被忽視,但若能正視這一潛能,無論在職場溝通還是人際關係中,都能成為獨特的優勢。 此外,本書並未將隱形天賦視為靜態的特質,而是強調其「可培育性」。作者指出:「隱形天賦就像未經打磨的寶石,需要透過刻意練習與場景運用,才能綻放光芒。」書中提供了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每日記錄「讓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小事」,分析背後的能力支撐;主動尋求多元反饋,了解他人眼中自己的獨特價值等。這些方法不僅幫助讀者發掘天賦,更引導人們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 閱讀本書的過程,宛如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曾被自己忽視的「小優點」—— 例如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冷靜、傾聽他人訴說的...

“量化之王”James Harris Simons

 詹姆斯·哈里斯·西蒙斯(James Harris Simons,1938年4月25日-2024年5月10日)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投資家和慈善家,被譽為“量化之王”。 西蒙斯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米德爾塞克斯縣牛頓鎮,是一個鞋廠老闆的兒子。他早年就展現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1958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畢業,196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擔任數學教授,同時還是美國國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期間,他還曾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從事代碼破解工作。1968年,由於公開反對越南戰爭,他被美國國防研究院解僱,隨后前往紐約州立石溪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后又擔任數學學院院長。 1974年,西蒙斯與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聯合發表了論文《典型群和幾何不變式》,創立了陳-西蒙斯定理,該定理對理論物理學具有重要意義,被廣泛應用到從超引力到黑洞的各大領域。此外,他還幫助同在石溪大學的楊振寧解決數學問題,助其建立了楊-米爾斯理論。1976年,西蒙斯因在多位平面面積最小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贏得了美國數學協會的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 1978年,西蒙斯離開石溪大學,開設了私人投資基金Limroy。1982年,他創立了文藝復興科技公司。1988年3月,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推出了大獎章基金,西蒙斯和他的團隊開始從主觀交易轉型到量化交易。西蒙斯建立了大量可以用於股票投資實戰的數學模型,依靠數學模型和電腦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作出交易決策。從1988年到2019年,大獎章基金年化收益率為39%,費前收益率則是66%,打敗了巴菲特和索羅斯。2008年度,西蒙斯以25億美元的收入,排名《阿爾法》雜志“第八屆全球對沖基金經理收入年度排行榜”的第一名。 1994年,西蒙斯夫婦成立了西蒙斯基金會,專門援助教育及醫療方面的科學研究計劃。2003年,西蒙斯基金會旗下又創辦了西蒙斯自閉症研究中心。2004年,他創辦了“為了美國數學”項目,初期投入2500萬美元,兩年后又增資一倍至5000萬美元,用於支持數學相關的研究工作。西蒙斯夫婦向數百個慈善事業捐贈了數十億美元,2022年1月,西蒙斯入選《福布斯》公布的美國25位最慷慨的捐贈者名單。 2024年5月10日,西蒙斯在紐約去世,享年86歲。他的一生在數學、投資和慈善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 敢試方為真漢子——從李澤楷投資往事看拼搏初心 電盈主席李澤楷早年一宗投資決策,至今仍是香港商界津津樂道的談資,更藏著關於「嘗試與遺憾」的深刻啟示。1999年,他透過電訊盈科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股權,成為這家初創企業的關鍵早期投資者。當時騰訊用戶規模雖節節攀升,卻深陷盈利模式不明朗的困境,連不少香港投資圈人士都對其前景頗有爭議,認為這家依賴即時通訊的公司缺乏穩定獲利能力,難以長久發展。 2001年,為籌集收購香港電訊所需的180億美元債務資金,李澤楷最終以1260萬美元將股份出售予南非MIH集團,短短兩年獲利逾10倍。在當年的市場環境下,這宗交易可謂務實明智——既解決了資金緊張的燃眉之急,又鎖定了可觀回報,當時不少香港媒體更盛讚他「財技出眾」「不愧小超人之名」。誰料時隔多年,騰訊已成為橫跨社交、遊戲、金融的科技巨頭,若當年保留股份,按其巔峰市值估算,價值可達1.4兆港元,遠超李氏家族現有資產總和,這也讓這宗交易成為商界公認的「經典遺憾」。 類似的狀況,在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的投資生涯中屢見不鮮,香港商界亦不乏同類例證。早年長實在地產佈局中,曾錯過九龍東等新興商圈的發展紅利;新鴻基也有過短期沽售核心商鋪後,物業價值數倍上漲的經歷。事實上,不論是商界巨擘還是香港普通投資者,都難免做出被事後質疑的選擇。香港投資市場向來活躍,不少市民都有買賣股票、基金的經驗,試想誰能保證每筆交易皆精准無誤?又能確保每次沽出都恰好趕在股價高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市場瞬息萬變,從無未卜先知的可能。 投資的本質向來與或然率相伴,操作愈頻繁,出現「失誤」(如提早沽售)的概率可能愈高。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不能因懼怕失敗而放棄嘗試。正如蔡瀾先生所言:「你願意嘗試,機會便有五五之分;不願意嘗試,機會則等同於零。」放棄嘗試,才是最徹底的失敗。 面對外界事後孔明式的評論,李澤楷與孫正義始終不以為意,依舊堅持己路、在投資領域持續佈局。他們的經歷恰恰印證:商界從無完美決策,不論成敗,敢於嘗試、勇於堅持,方為真漢子。這份對「嘗試」的執著,亦與香港人向來秉持的拼搏精神不謀而合,正是本地投資者與創業者在波動市場中應秉持的初心。

創新者的解答

 讀書報告- 創新者的解答:掌握破壞性創新的9大關鍵決策,Clayton Christensen and Michael Raynor Clayton Christensen與Michael Raynor合著的《創新者的解答》,延續了「破壞性創新理論」的核心思想,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供了實用解決方案。這本被《經濟學人》評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六大管理著作之一」的書籍,直面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開發新市場與滿足現有顧客永遠是難以兼顧的兩難?」,為處於變革時代的企業指明了方向。 書中提出的「破壞性創新」理論,顛覆了傳統的創新思維。Christensen認為,許多成熟企業之所以在創新中失敗,並非因為技術不足或資源匱乏,而是因為它們過度專注於滿足現有客戶的需求,忽視了潛在的新市場機會。這些被忽視的市場,最終會被小企業的「破壞性創新」占領,並逐漸顛覆整個產業。書中強調:「破壞,才能成長,但是該如何切入市場,需要精準的判斷與科學的決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出了9大關鍵決策,幫助企業規避創新盲點、把握破壞性創新的機會。例如,在選擇市場時,企業應當關注「不被現有企業重視的邊緣市場」;在技術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能滿足新市場需求的簡單技術」。作者在書中寫道:「優秀的創新者,不是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是能找到技術與市場的完美契合點。」這本書讓我們明白,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冒險,而是有跡可循的科學實踐。在當今科技快速迭代、產業不斷被顛覆的時代,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創業公司,掌握破壞性創新的核心決策,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實現可持續的成長。 --- #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

 讀書報告-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Peter F. Drucker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Peter F. Drucker,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中,系統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與核心。這本書是Drucker最重視的著作之一,它跳出了傳統管理學的理論框架,從「企業」「管理者」「員工」三個維度,深入探討了管理的價值與實踐方法,成為歷久彌新的管理經典。 Drucker在書中開宗明義:「管理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實踐,其本質在於調動人的潛能,實現組織與個人的共同目標。」他反對將管理簡化為「指揮與控制」,強調管理的核心是「責任與使命」。書中論及「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和員工」「管理的結構」與「制定決策」等核心內容,既探討了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和挑戰,也關注了管理者應具備的特質與能力。Drucker認為:「管理者的成功,不是看他管理了多少人,而是看他帶動了多少人的成長,創造了多少實際價值。」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是對「人的重視」。Drucker強調,管理的對象不僅是事與物,更是人。優秀的管理者應當懂得尊重員工、激勵員工,幫助員工實現自我價值。他在書中寫道:「企業的唯一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這一觀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無論是企業管理、團隊帶領,還是自我管理,Drucker的管理智慧都能帶來深遠啟發。這本書讓我們明白,管理的最終目標不是實現組織的短期業績,而是通過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組織與個人的長遠發展,這正是管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 # 

鳳凰專案

 讀書報告- 鳳凰專案:看IT部門如何讓公司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故事,Gene Kim, Kevin Behr, and George Spafford Gene Kim、Kevin Behr與George Spafford合著的《鳳凰專案》,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IT部門帶領公司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故事。這本書不僅情節扣人心弦,更深刻捕捉了諸多仰賴IT的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正如品管大師戴明博士所言:「改變不是必要,但存活亦非必然。」這本書用真實的企業經歷告訴我們,在數位化時代,IT部門的價值遠遠超出「技術支持」,更是企業轉型與發展的核心動力。 書中的主角比爾,臨危受命負責拯救瀕臨失敗的「鳳凰專案」。在這個過程中,他面臨著IT部門與業務部門對立、技術債累積、工作流程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困境幾乎是所有企業IT部門的真實寫照。作者通過比爾的經歷,提出了「IT三個維度」的核心理論——流動性、反饋、持續學習與實驗,並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優化這三個維度,提升IT部門的效率與價值。書中強調:「IT不是企業的附屬部門,而是與業務深度融合、驅動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複雜的IT管理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輕鬆領悟核心原則。例如,書中通過「工廠生產線」的比喻,解釋了IT工作流程優化的重要性;通過「團隊协作解決危機」的情節,強調了跨部門溝通的價值。作者在書中寫道:「對每個曾因盲目倚賴IT組織而深陷泥淖的人來說,這段企業經歷痛楚終獲成功的故事將能引發他們的共鳴,觸動似曾相似的感受。」這本書不僅適用於IT從業者,也能讓企業管理者重新認識IT部門的價值,學會如何通過IT轉型帶動企業整體發展,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實現逆勢翻盤。 #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

 讀書報告-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都是這樣成功的,Daniel Coyle Daniel Coyle在《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中,通過對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等頂尖團隊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優秀團隊的成功密碼。本書打破了「團隊成功依賴明星成員或華麗戰略」的偏見,提出核心觀點:「團隊文化並不在於『你是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這一樸實的結論,為所有追求卓越的團隊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書中總結出高效團隊共通的三大關鍵技巧:打造安全感、分享弱點、確立目標。「打造安全感」是團隊的基石,Coyle認為,當成員感到被信任、被接納時,才會願意全力投入,釋放最大潛能。他在書中寫道:「安全感不是指團隊成員之間毫無矛盾,而是指即使有分歧,也相信彼此不會相互傷害,能夠真誠溝通。」Google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安全感最高的團隊,生產力與創新力也最強。 「分享弱點」是建立深度信任的關鍵。優秀的團隊從不鼓勵成員偽裝完美,反而鼓勵真誠暴露自己的不足與困惑。Coyle以海豹部隊的訓練為例,指出:「當一個人敢於承認『我做不到』,團隊才能匯聚力量幫助他,而不是讓隱藏的弱點成為團隊的隱患。」而「確立目標」則讓團隊形成合力,這個目標必須清晰、具體,並且讓每個成員都明白自己的角色與意義。 本書不僅有理論支撐,更提供了積極改善團隊表現的具體策略,同時揭露了值得借鑒的失敗案例。Coyle強調:「優秀的團隊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具體行動慢慢塑造的。」這本書讓我們明白,高效團隊從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成員共同踐行核心原則的結果。無論是企業團隊、體育隊伍,還是公益組織,只要堅持打造安全感、鼓勵分享弱點、明確共同目標,就能突破瓶頸,達成令人激賞的成就。 --- #  #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