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磯谷功

 



在AI浪潮洶湧的當下,人類最危險的競爭對手並非機器,而是放棄思考的自己。《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直指核心:唯有培養「追問力」,才能在AI時代保持不可替代性。


書中以「37道練習」為骨架,逐步拆解追問思維的養成方法。例如「為何問題練習」要求我們不斷挖掘現象背後的動機:使用AI工具時,若僅滿足於表面答案,便可能忽略數據中的矛盾點。作者舉例,某企業透過追問「客戶投訴的真正痛點是速度還是溝通態度?」,發現AI分析的原始數據存在誤導,最終調整服務策略後滿意度大幅提升。這讓我反思,過去在使用ChatGPT時常因「答案看似合理」而停止追問,實則可能錯過更深層的洞見。


「假設性思考」是另一關鍵訓練。書中建議,面對AI提供的資訊,應主動假設「若相反情況成立呢?」。例如,AI預測某市場將成長,若追問「若技術突破不如預期?」或「政策突然轉向?」,便能建立更全面的決策模型。我嘗試將此應用在投資決策中,發現原本過度依賴數據預測的盲點,透過反向思考獲得更平衡的判斷。


作者強調,人類的優勢在於「模糊思考」能力。AI擅長處理結構化問題,但生活常充滿矛盾與不確定性。例如,選擇職業時,AI可分析行業趨勢,卻無法回答「如何平衡收入與興趣」這類價值判斷。書中建議,此時應以「追問」拆解自身需求:我究竟願意為興趣付出多少代價?現階段更需要安全感還是成長性?這種向內探索的過程,正是AI無法複製的「人性優勢」。


該書亦警惕「提問惰性」。現代人習慣直接索取答案,卻失去定義問題的能力。作者舉例,某團隊要求成員每日提出三個「愚蠢問題」,反而激發出創新點子。我開始在會議中實踐此方法,發現看似天馬行空的提問,常能打破僵化的討論框架。


AI是工具,追問是橋樑。當我們學會以追問思維駕馭技術,便能如作者所言:「與AI共舞,而非被其取代。」這場思維革命,或許正是人類在智慧時代的最後防線。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