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


「真正的溝通,是心與心的靠近,而非詞語的勝負。」賴佩霞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以「非暴力溝通」為基底,結合其多年諮商經驗與生命故事,提供讀者實用的溝通心法。本書不僅是技巧指南,更是一趟自我覺察的旅程,適合希望改善人際關係、深化情感連結的讀者。


一、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作者將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NVC)」簡化為四要素:


區分觀察與評論:如「你這週三次遲到」(觀察)vs.「你總是不負責任」(評論)。

識別與表達感受:使用「我感到…」句式,如「你沒回訊息,我感到不安」,而非指責對方。

連結內在需求:感受源於需求未被滿足,例如「不安」可能指向「安全感」的需求。

提出具體請求:明確說出希望對方做什麼,而非模糊抱怨。

書中以夫妻對話為例:傳統模式可能為「你從不聽我說話!(評論)」而NVC改寫為:「當我說話時你一直滑手機(觀察),我感到被忽視(感受),因為我需要被尊重(需求),下次可否等我們聊完再處理其他事?(請求)」此種表達降低對方防衛心,促進理解。


二、溝通中的「長頸鹿語言」:擴大視野,化解衝突

賴佩霞將NVC稱為「長頸鹿語言」——長頸鹿脖子長,視野寬,且心臟大,象徵「看全局、容異見」。她指出,多數衝突源於「對與錯」的執著,若能轉換為「需求是否被滿足」,問題常能解開。例如,孩子未收拾房間,父母若責罵「你怎麼這麼懶?」,可能引發反抗;但若說:「我看到玩具散落(觀察),擔心有人踩到受傷(感受),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的家(需求),一起收拾好嗎?(請求)」則更易被接受。


三、自我負責:溝通的主角是自己

本書強調「改變語言,先改變心態」。作者坦言,過去她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他人該為自己的不快負責;但學習NVC後,她體悟到「我們永遠有選擇如何回應的權利」。例如,面對上司批評,若能覺察「我感到憤怒,因為需要被認可」,而非陷入「他針對我」的劇情,即可更理性回應。


此外,書中亦提及「同理心」的修練:不僅聽對方說什麼,更需想像其處境與感受。例如,同事拖延合作,或因家中突發狀況,而非故意刁難。此種換位思考,能減少誤解,並建立信任。


四、結語:好好說話,是愛自己的方式

「溝通不是去贏得戰爭,而是去贏得關係。」本書最後指出,非暴力溝通需長期練習,且可能遭遇挫折,但每一次嘗試都是對自我與他人的慈悲。當我們學會用愛語取代攻擊,用需求取代指責,不僅改善人際,更深化對自身情感的認識——這才是「好好說話」的終極意義。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