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聽比說更重要:讓你『聽』出部屬真心話的技巧,

 



在管理領域,我們常推崇口才與說服力,卻忽略了傾聽的變革力量。《聽比說更重要》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聆聽的藝術,揭示如何透過深度傾聽解鎖團隊潛力。書中沒有複雜理論,而是以實用技巧與真實案例,教導領導者創造安全空間,讓真心話自然流淌。讀完這本書,我發現真正的溝通始於沉默的傾聽,而非喧嘩的言語。


開篇一句話便定調:「當你停止說話,才能聽見別人的世界。」這彷彿警鐘,喚醒我對自身管理風格的反思。過去在會議中,我急於給出方案,卻錯過了部屬話中的猶豫與擔憂。書中比喻傾聽如同釣魚:若不停拉動魚線,只會嚇跑魚兒;唯有耐心等待,才能捕捉深層訊息。例如,一個團隊士氣低落,主管原以為是薪資問題,但透過開放式提問與靜默,發現真正原因是缺乏認可。這種洞察,如同醫生診斷,需先聆聽症狀,才能對症下藥。


書中區分了「表面聽」與「深度聽」的差異。作者寫道:「表面聽是等待輪到自己說話;深度聽則是全心進入對方的情感頻道。」這讓我想到,我們常邊聽邊規劃回應,結果只收到碎片信息。深度聽需要放下判斷,專注於對方的語言、語調與身體訊息。書中分享了一個技巧:重述對方話語中的情感,例如「聽起來你很挫折,因為專案進度落後?」這種反映如同回聲,確認理解並賦予對方被看見的感覺。實踐後,我發現部屬更願意分享真實想法,團隊信任感大幅提升。


提問藝術是另一關鍵。作者指出:「好問題是鑰匙,能打開心靈的抽屜。」封閉式問題如「問題解決了嗎?」往往得到表面答案;而開放式問題如「你對這情況有什麼感受?」則引導深入探索。書中比喻提問如播種,不同問題會長出不同植物。例如,在績效面談中,我改用「你希望如何成長?」替代「你需要改進什麼?」,結果部屬主動提出建設性計畫。這種轉變,讓管理從監督變為夥伴關係。


處理情緒是傾聽的挑戰之一。作者強調:「情緒不是障礙,而是數據。」當部屬表達憤怒或焦慮,領導者常急於安撫或解決,但這可能壓抑真實需求。書中建議接納情緒,如同容器承載水流,讓它自然流動。例如,一個員工抱怨工作量過大,與其立即調整任務,不如先說「我理解這讓你感到壓力,我們來聊聊根源。」這種方式好比疏導河流,而非築壩阻擋,結果往往找到系統性問題,而非個人抱怨。


書末,作者總結:「傾聽是給對方最珍貴的禮物,因為它付出的是時間與注意力。」這讓我深感共鳴。在快節奏職場中,我們追求效率,卻忘了真正連接。透過書中方法,我學會了在對話中放下手機、保持眼神接觸,並練習「暫停三秒」再回應。這些小改變,如同漣漪,擴散出巨大的信任波瀾。這本書適合所有領導者與團隊成員,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學會傾聽,我們不僅聽到話語,更聽到人心。


留言

標籤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