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
讀書報告-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王明德,王維玲,沈勤譽,林惠君,邵冰如,黃筱珮,黃筱潔
本書七位作者皆來自不同領域,涵蓋教育、傳媒、公益、企業管理等,其中王明德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擁有數十年校長執掌經驗;王維玲與沈勤譽長期從事人物採訪與寫作,擅長捕捉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林惠君、邵冰如、黃筱珮、黃筱潔則分別在公益組織、企業培訓領域累積豐富經驗,七位作者透過跨領域合作,匯集了17個來自各行各业的真實故事。本書英文全名為《Simple Brilliance: 17 Stories of Fulfilling Dreams》,作者群期望透過這些不具傳奇色彩、卻飽含堅持與溫暖的故事,向讀者傳達「夢想不必宏大,平凡亦可精彩」的核心信念。
在香港這個崇尚成功、追求頂尖的城市,人們時常被「成名要趁早」「成功需捷徑」的氛圍包裹,面對生活的瑣碎與現實的壓力,難免對自己的平凡感到焦慮,甚至質疑堅持的意義。七位作者觀察到現代人對「成功」的狹隘定義,以及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孤獨與迷茫,因此決定走訪各地,記錄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堅持初心、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普通人故事,希望透過這些真實案例,給予讀者溫暖與力量。
全書以「平凡中的堅持」為主線,17個故事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主角涵蓋基層員工、小生意人、家庭主婦、退休人士等,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細微之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書中既有在茶餐廳堅持手工製作傳統點心數十年、最終成為街坊口中「點心師傅」的李伯,也有辭去高薪白領工作、返鄉推廣有機農業的年輕人阿明;既有照顧重病家人同時堅持寫作、最終出版散文集的陳女士,也有退休後學習繪畫、年逾七旬舉辦個人畫展的張爺爺。每個故事分為「人物簡介」「追夢歷程」「心聲分享」三部分,透過主角的親身敘述與作者的客觀記錄,還原追夢過程中的艱辛與收穫。
本書最大賣點在於「真實性」與「共鳴感」,17個故事皆來自真實生活,主角們面對的困境——經濟壓力、家人反對、自我懷疑——都是香港讀者日常可能遭遇的問題,沒有遙不可及的英雄敘事,只有觸手可及的人生參照。作者群以溫暖細膩的文筆,捕捉主角們在平凡生活中的堅持與閃光,例如李伯堅持「每日新鮮製作,不偷工減料」,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僅贏得顧客的信賴,更成為他生活的精神支柱。此外,本書不灌輸空洞的道理,而是透過故事讓讀者自行體悟,這種「潛移默化」的傳達方式,更易於引發共鳴。
書籍獨特之處在於重新定義了「成功」與「夢想」,打破了大眾對「成就夢想」的宏大敘事迷思,證明夢想可以是「做好一份點心」「照顧好家人」「堅持一項愛好」,平凡的生活同樣能創造出不平凡的價值。作者群在敘述中,並不刻意美化追夢過程,而是真實呈現其中的挫折與掙扎,例如阿明返鄉種田初期,面對天氣不穩、銷路困難等問題,曾多次想過放棄,但最終在家人與顧客的支持下堅持下來。書中一句主角的話令人印象深刻:「我的夢想不大,就是想把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極致」,這句樸實的話語,恰是本書的精神寫照。
閱讀本書時,不時被這些平凡人的故事感動,也讓身在香港的我們開始反思:在這個人人追求速度與效率的城市,我們是否忽略了生活的本質?是否將成功的標準定得過於狹隘?書中的主角們,沒有驚人的學歷與背景,也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他們憑藉的,只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初心的堅持。就像那位堅持寫作的陳女士,在照顧重病丈夫與年幼孩子的縫隙中,每天擠出一小時寫作,十年如一日,最終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她在書中說:「寫作不是為了成名,而是為了在瑣碎的生活中,給自己留一片淨土」。這讓我們明白,成就夢想並不一定需要放棄一切、孤注一擲,它可以融入日常,在平凡的堅持中慢慢綻放。
本書言簡意賅,文筆質樸無華卻充滿溫暖,17個故事篇幅不長,適合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對香港市民而言,這不僅是一本故事集,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影子,也看見堅持的力量。它提醒我們,生活不必總是追求轟轟烈烈,有時,樸實的堅持,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在這個充滿焦慮與浮躁的時代,這樣一本溫暖的書,猶如一股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夢想,在平凡中看見希望,在堅持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留言